首页 > 2019年威海好人榜

戚道荣:贤母好孝媳的60平米小屋“挤”出四世同堂情

2019-02-21 编辑: 刘思冰

    戚道荣:贤母好孝媳的60平米小屋“挤”出四世同堂情

    戚道荣,女,1955年9月出生,环翠区鲸园街道朝阳社区居民。婚后的38年里,戚道荣将独居的婆婆接来同住。38年里,戚道荣在60平米逼仄的家中“挤”出三间卧室,完成四世同堂的梦想;在自己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兼顾老人和孩子;在自己有限的精力中,挤出一份“闲心”,关爱邻里,搭建邻里互爱的桥梁……

    在环翠区鲸园街道朝阳社区,有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家庭。那就是朝阳小区7号楼的戚道荣一家。60平米的小屋中,住着戚道荣和丈夫、婆婆,而戚道荣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一家三口在此吃完晚饭后,也常常留宿。为了“挤”下四代人,家中没有客厅,仅有三间卧室和一间厨房。会客的唯一空间便是厨房一角的餐桌,来做客的人便同这四代人挤在这小餐桌旁,感受这一家的和谐有爱氛围。与婆婆同住38年,并不是戚道荣最大的亮点。在这个家庭,戚道荣对婆婆的孝顺、对子女的关爱,造就了四代人之间的和谐互爱,在邻里和社区中传递出比孝亲更恢弘的正能量。

    环翠区鲸园街道朝阳社区居民戚道荣今年65岁,她这大半辈子,就是一个“挤”字。在逼仄的房子中“挤”出三间卧室,完成四世同堂的梦想;在自己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兼顾老人和孩子;在自己有限的精力中,挤出一份“闲心”,关爱邻里,搭建邻里互爱的桥梁……

    别人是“小两口”,他们带婆婆同住38年

    结婚那年,戚道荣才27岁,对婚姻生活抱有美好的期待。身边的朋友都是“小两口”的二人世界。可一个难题却摆在她面前,公公过世,她和丈夫放心不下婆婆刘维芝独居。于是,她舍弃了对婚姻生活的期待,毅然将婆婆接到家中同住。从婚姻生活的第一天起,就是“三人行”。这一过,便是38年,她已经由一个大姑娘变为65岁的老人,婆婆也由一个52岁的中年妇女变为90岁的老太太。

    如今,大家听来,只会赞叹一句,“同婆婆住了38年啊,不容易。”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到底有多不容易,只有戚道荣自己知道。新婚时,夫妻俩没钱买房子,同另一个家庭租住在同一所平房里。仅有两个房间,大的房间让给婆婆,夫妻俩的新婚生活,便从“挤”开始,没有客厅,没有书房,夫妻俩将所有家具及工作需要的器具都摆在卧室里。

    之后,几次换租住的地方,去哪里都带上婆婆,将好的房间让给婆婆,让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再加一记厚重的砝码。生了孩子后,夫妻俩东拼西凑,买了房子。可房子只有两间卧室。婆婆有些不好意思,主动找戚道荣说:“我岁数还不算大,可以自己住,也可以去你姐姐那里住,你们和孩子一起住,不用管我了。”戚道荣将新房打量了一遍又一遍,毅然决定去掉客厅,把房屋改为三间卧室,向阳的那间给婆婆住。直到如今,戚道荣家的户型仍是邻里间的“怪咖”。大家都不理解,一个房子怎么能没有客厅呢。戚道荣总是笑笑,“有没有客厅不重要,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戚道荣的婆婆笑着对记者说:“全天下再没有这样的媳妇了。我们在一起住了半辈子,她照顾了我半辈子,眼见她从大姑娘变成小老太太了,我看着也心疼。”

    孝顺婆婆,结出“四代互爱”果实

    戚道荣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就是晚上六点,这也是全家弥漫幸福最浓郁的时刻。戚道荣掌勺,儿媳帮忙干家务,儿子去超市买水果、饮料,丈夫哄着小孙子,小孙子蹦蹦跳跳将好吃的零食送给曾祖母分享。戚道荣的首饰、衣服、鞋子,全是儿媳妇给买的。她说,在我们家,从来不用告诉孩子要孝顺或孙子要尊敬太奶奶。一切都顺其自然,大家互亲互爱。儿媳妇见自己孝顺婆婆,自然而然就会孝顺,一切水到渠成。

    戚道荣不仅孝顺婆婆,也体恤年轻人。她说,虽然婆婆年龄大了,更需要人照顾,但她从未因此忽视了对儿子儿媳一家的照顾。当年,儿子和儿媳也曾体恤母亲照顾老人的辛苦,所以提议将孙子送到外地的姥姥家照看。戚道荣坚决反对,因为孩子必须留在父母身边长大,不能让他离开父母。她自己可以挤出时间,既照顾婆婆,又带孙子。从孙子一降生,戚道荣便揽下照顾孙子的责任,一日多餐为孩子做饭,带他出门散步、读书玩耍,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直到如今孙子上了一年级,她仍然每天按时接送。因为儿子、儿媳上班早,下班晚,她总是尽量抢在他们下班前准备好一桌饭菜,让他们下班回家就能吃上热菜。

    婆婆喜欢喝粥,所以一年365天每日三餐,戚道荣家中顿顿得有粥。因为婆婆喜欢吃粗粮和野菜,一得空戚道荣就上山挖野菜,变着花样地做给婆婆吃。孙子喜欢吃肉,她便今天鸡肉、明天猪肉、后天牛肉,不同肉类搭配起来做给孙子吃。儿子和儿媳妇喜欢吃鸡,她便常常炖了鸡汤给他们补身体。每一个家庭成员喜欢吃什么,她都了如指掌,每天的餐桌上,基本涵盖每个人爱吃的食物。而问到她自己喜欢吃什么时,她满脸幸福地回答,“只要他们喜欢吃的,我都喜欢吃。”

    由小家到“大家”,热心筹办邻里宴

    提起戚道荣对婆婆以及对儿媳、孙子的照顾,朝阳社区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更难能可贵的事,戚道荣仍“挤”出时间和精力,关爱邻里,搭建邻里互爱桥梁。

    戚道荣今年已经65岁了。可是在她住的那栋楼里,算是相对年轻的了。所以每天买菜前,她总是楼上楼下跑一趟,问一下同楼的几位老人需要什么蔬菜,她帮着捎来。平日里,做些粗粮饼子或包子等食物,也会与邻居们分享,尤其是老年人邻居,她更是会多送一些。

    退休前,戚道荣从事的是面点行业。所以退休后,她也不闲着,赶上节假日,便到社区同大家做些蒸燕儿、十二生肖等民俗面食,义务教授社区里的孩子们做民俗面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5年中秋节前夕,同楼的八旬老人王天新想要邀请邻居们一起过一个别样的中秋。戚道荣听闻,立即征求邻居意见。可是,由于不少邻居去亲戚家同庆中秋。戚道荣想到一个说法,“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于是将邻里宴定在那年的八月十六。如此一来,邻居们都非常开心。八月十六一大早,戚道荣便到早市买肉菜和海鲜,准备了一天的食材。到下午,邻居们也纷纷带来食材,加入烹饪的队伍。当天晚上,整栋楼30多人在楼前的小院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邻里宴。席间,饮料、啤酒觥筹交错,水果、零食琳琅满目,各味极具胶东特色的菜品摆得满满当当,邻里间举杯畅饮,赏月闲聊,老少同乐,至夜深忘返。王天新老人更是当场落下热泪,圆了心中梦想。

    自那以后,朝阳小区7号楼的邻里关系也因为戚道荣的无私付出变得更加和睦,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在朝阳社区传为佳话。

    戚道荣这大半辈子,就是一个“挤”字。在逼仄的房子中“挤”出三间卧室,完成四世同堂的梦想;在自己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兼顾老人和孩子;在自己有限的精力中,挤出一份“闲心”,关爱邻里,搭建邻里互爱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