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年威海好人之星

王保成、王秀兰夫妇:雷锋巷里的雷锋岗 热心夫妇将路边摊变爱心驿站

2019-06-18 编辑: 刘思冰

    王保成,男,1965年4月出生;王秀兰,女,1972年6月出生。二人为夫妻关系,环翠区鲸园街道办事处北门外社区个体工商户。经营路边摊的夫妇俩是雷锋巷里的“活雷锋”,从河南老家来威海的27年间做了不计其数的好事:谁家自行车坏了、水管裂了、卫生间堵了,丈夫王保成都会主动帮忙,从不收一分钱;谁家老人需要理发、需要缝缝补补、想吃个可口饭菜,妻子王秀兰都热情搭手帮忙,从不推辞;6年来他俩每周上门为社区独居老人洗澡、收拾卫生、做可口的饭菜;经济并不宽裕的两口子掏了2000多元为社区购置锣鼓,每天烧上热茶,备好马扎,让辖区老人和路过行人歇脚……夫妻俩让雷锋巷名不虚传,让雷锋岗更有光彩。

王保成(左一)和王秀兰(左二)支起爱心中转站免费提供茶水和行人歇脚处

    在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北门外社区大世界北门的对面,有条无名胡同。在胡同口的露天环境下,来自河南周口的王保成和王秀兰老两口已经做了27年的“生意”,他们的“生意”只有三项——卖烤地瓜、配钥匙、修自行车。没有地瓜的季节,便卖冷饮。尽管,如今修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烤地瓜也不如从前赚钱,他们仍坚守摊位,并将摊位变成一个城市守护的中转站,每天烧上热茶,备好马扎,让辖区老人和路过行人歇脚,遇见社区老人拿重物,他们帮送回家;遇见哪家老人没做饭,把他们留下吃饭。尽管自己生活困难,却从不忘笑对人生,心系他人。以这个小小路边摊为轴心,他们将爱心撒播到北门外社区的千百住户心中。

    一对外来务工夫妇对威海的坚守

    2019年2月21日一大早,在大世界无名胡同口,王保成已经开摊许久了。修车件摆得齐整规范,地瓜早早下炉。在摊位旁边院内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草厦子中,王秀兰正在熬粥、拌凉菜。王秀兰笑呵呵地说:“每天早晨6点,我们俩就来了,这么多年,习惯了。”27年,他们总比这个喧闹的商业区更早醒来,展开一副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

    王秀兰熬了一大锅粥,被问及老两口为啥熬这么多,她朴实一笑,“社区老人和附近商户,谁赶上,就跟着吃点,别嫌太简单就行。”待饭熬好了,一桌人也凑齐了,来送地瓜的一位瓜农、社区一位老人及一位商户,皆被王保成、王秀兰留下吃早餐了。

    小摊位占地不大,可王保成一打开自己的三轮车,家什可真不少。20多个马扎、大桌子、暖瓶、茶壶茶杯、茶叶、零食……这些都是为路过的辖区老人及居民准备的。每天开工之时,水也烧好了,茶叶也泡上了,桌椅摆放整齐了,扑克也备上了。所以,无论有生意、没生意时,一整天小摊都热热闹闹,欢声笑语。

    王保成夫妇1992年来到威海,起初是靠修自行车谋生。可随着时代的发展,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过来修车的也自然越来越少。可是,王保成每天都认认真真地摆好修车工具,等待开张。“手艺不能丢”,王保成认真地说:“不管修车的人是多是少,但如果有人需要修车,如果他们知道大世界有一家,并且修得不错,那我就挺高兴的。”这也是夫妻俩年年风雨无阻出摊的原因,怕客人“扑空”。王秀兰说,遇着雨雪天,客人少的时候,他们便搭起大棚,照常出摊。“一年365天,只有过年时休息5、6天,平时都在,都能找着我们。”

    随着传统小生意的没落,以及多个新商圈的崛起,如今他们的生意大不如前,有时一天甚至赚不到10块钱。即便是和平路苏宁电器一带的生意更好做,但王保成夫妇还是决定继续在这里“驻守”,“挣钱多少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跟这里的人熟,舍不得走。”

    每逢下雪,王保成和王秀兰总是早早赶到,把附近居民楼下的雪打扫干净,“怕老人摔着”。每逢遇见老人提着东西走来,两人总要放下手头的活去接过东西,帮老人送到家里去,“俗话说:不打馋不打懒,就打不长眼。看见这种情况,你能不去帮一把吗?”而当他们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就有居民帮他们卖烤地瓜,钱箱就摆在路边,不会有人动一分一毫,“人家不拿我们当外人,我们就觉得很暖心。”

    义务为老人洗澡7年 弱势群体的爱心“反哺”

    在威海打拼了27年,前几年,王保成夫妇贷款买上了房子。如今,小生意利润微薄,生活举步维艰。但在夫妻俩脸上,完全见不到怨气,每天都乐乐呵呵的,还热心公益,发挥余热。

    王秀兰坚持每周去高区东涝台敬老院给老人洗澡,如今已有7个年头。王保成是出名的巧手,修管道、安装电器、通下水道他全会干,附近居民谁家有事都直接招呼他去,他从不收钱:“就是帮人家个小忙,收什么钱?”尽管帮的忙大多是脏活累活,但王保成认为“就当是锻炼身体了”。有的老人过世,遗体都是王保成从楼上背到灵车上的。这位勤恳的老实人说,“不缺力气,不能闲着”。王保成有个“百宝箱”,里面是各种维修工具,就放在小摊旁边。辖区居民哪家有什么地方堵了、坏了,他提上小箱子便走。

    在他们夫妻二人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北门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社区之前为老年人安装入厕安全扶手,小夜灯、燃气报警器等等,都是王保成免费义务帮忙安装。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社区设立了北门外社区志愿服务站点,服务站电话就是王保成的,每天服务时间为24小时。

    夫妻俩还热心社区事务。2016年,北门外社区想成立自己的锣鼓队,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但一打听,得需要4500元钱,社区便放弃了。王保成立马联系老家朋友自费订制了一面“霸王鼓”,敲锣打鼓地送到了社区。

    21日上午,北门外一位老人自胡同里蹒跚走来。王保成赶忙把马扎子准备好了,王秀兰去搀老人。老人坐下了,便十分熟悉而自然地喝起了桌上的热茶。老人名字叫于成华,在北门外社区居住30多年了。如今独居的她,腿脚不灵便,但却喜欢每天下楼散步。于成华说,每次,这两口子老远看见了,便来搀她,赶上饭点了,便留她一起吃饭。起初,她不好意思总是推脱,但时日长了,看两口子是真心留她,自己若拒绝了,他们反而不高兴,于是便不见外地经常在这吃饭了。于成华还说,这两口子简直是“自找麻烦”,谁家有困难,他们便钻到谁家去了。

    王秀兰说,几年前,自己的侄子身患重病,全靠北门外社区帮扶,辖区的居民和商户也给了他们不少帮助。尽管,后来,侄子还是离开了。但自那时起,她便打算回报社会,用他们两口子擅长的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社区里有三个腿脚不便的老人,每周去家里给老人洗衣服、洗澡就成了王秀兰的一件大事。见他们两口子讨生活诸多不易,曾有老人提出要给王秀兰钱,但王秀兰坚决不要,“人家有子女,咱只是去帮个忙,可不能要人家的钱。”

    率先垂范,是最好的家风传承

    在王保成、王秀兰的小摊上,常年供着热茶。两口子平时喝便宜茶叶,两个闺女一买给他们点好茶叶,他们便留下招待来闲坐的社区老人及居民。每次,王秀兰总是边沏茶边满脸幸福地说:“尝尝俺家贴心小棉袄买的茶叶。”

    王保成和王秀兰有两个女儿,目前都在威海生活。大女儿已经结婚,小女儿也已经28岁了。两个女儿都十分孝顺,不仅常给他们两口子买东西,还体谅他们出摊辛苦,常帮忙做家务,让他们回家后尽情休息。两口子从来没教育过孩子要孝顺,但是他们自己的做法便是最好的榜样。刚到威海打拼时,还没买上房子,刚租上两间房,王秀兰便将在河南老家独居的婆婆接来同住22年。虽说王保成家有4个兄弟姐妹,但王秀兰从来不算计攀比,独揽起照顾婆婆的重担。几年前,婆婆去世,王秀兰又将年事渐高的母亲接来威海同住,照顾老人的衣食起居。

    社区老人于成华回忆,王保成、王秀兰刚来威海的第一年,那时这里也是商业聚集区,但大世界还未建成。“那头是个老公厕和一条沟,旁边有个缓坡,他们夫妻俩和还是婴儿的小女儿就铺着被住在那个坡上”,于成华一番回忆,惹得王秀兰红了眼圈。王秀兰也回忆,那会刚来威海,生意没扎稳,没钱租房子,大女儿留在河南老家,带着1岁半的小女儿露宿街头。后来,租了房子,将大女儿和婆婆接来同住。大女儿上学,小女儿风里雨里跟着两口子出摊。“想想真是对不住两个孩子,可孩子们现在却这么孝顺”,王秀兰笑中带泪。

    正是那段困苦的经历,让一家人更珍惜如今的生活,在困境中也笑对生活,家风清正,帮助他人,反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