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四年前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银奖”曝光,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李成俭已义务献血十四年,更没几个人知道,沉默寡言的老李,守护病危的妻子,已整整十个年头。在建行威海分行“最美建行人”评选活动中,他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
让我们走进老李的世界,感受一下他的诗和远方。
“她在,我们爷俩就有个家!”
“这个车位遥控器是为传超妈准备的,得保证救护车随时开进来。”家里没有车,一分钱掰做两瓣花的李成检,在家属院安装停车杆时,花300元钱买了个遥控器,他清楚,一旦老伴上不来气,每分钟都是跟死神赛跑。
老伴李卫平得的是肺纤维化病,这病会导致肺功能逐步衰竭,确诊后平均生存期为2.8年,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被称为“类肿瘤疾病”。老李清楚地记得2010年三八节后的第二天,他正在给ATM加钞,突然接到市立医院电话:“家属病危,速来!”老李的脑袋轰一声大了。早在七年前,李卫平手掌就出现了大小不一的紫癜,威海各医院都找不出原因,因为没有其它不适,也没作进一步检查。两年后,李卫平开始咳嗽、呼吸困难,妹妹陪着她去了北京协和和301医院,两大医院同时给出肺纤维化的诊断,并告知没有有效治疗手段。
当时儿子传超还有三个月高考,金库人手又不够,老李把病危通知书悄悄揣进怀里,晚上自己看护,白天请小姨子帮忙,每天早晨五点赶回家给儿子做饭,中午去医院送饭,晚上十点给儿子做完夜宵,再赶回医院……妻子住院三个月,老李没请过一天假。传超还以为妈妈只是气管炎犯了,根本不知道病危这回事儿,直到大一暑假,才从小姨嘴里知道真相。
那次抢救过来后,李卫平再也没有一个人出过家门,老李包揽了买菜、做饭、洗衣服、熬药等所有家务活儿。每次看到老李趴在床上飞针走线,李卫平都特别难过,老李就冲她笑笑:“我喜欢缝被子,当兵的时候,全班的被子都是我缝的!”
由于肺功能衰退,李卫平要常年吸氧,身高一米六,体重刚过110斤的老李,每月都要背着90多斤的氧气罐进进出出,一背就是四年。开始是去威海船厂灌气,后来要到30多里外的崮山镇,直到2014年,传超大学毕业,家里条件改善了,才买了台制氧机。提起这段灌气经历,老李没说自己累,却反复说:“我自己没有车,亏了同事、战友帮忙!”
妻子得病后,老李格外节省,一年到头穿着工装,从不舍得为自己买件衣服,可给妻子治病一直都出手大方。头几年,他不相信这病治不好,西医没法治,就去看中医,一有假就推着妻子去济南抓中药。李卫平每年都要住院调养几次,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出现,医药费逐年上涨,由于病退的早,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工资,连医药费都不够。行里知道他的困难后,每年都给他困难补助,有一年工会还将省行2万元的特困补助给了他,让他心里特别不安。居委会从中牵线,一位企业家跟传超结成助学对子,从大一开始,每年给他2000元钱学费,直到大学毕业。传超说,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谁伸出了援手,他记得楼上的周伯伯和杨伯伯都给他塞过“学费”。2014年,传超大学毕业进了建行,老李再也没要行里的补助,他说:“家里有两个人挣工资,还有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
李卫平性格外向,生病后再也不能独自出门,老在家憋着,脾气就比较大,有时候爷俩一进门,就冲他们发火,不管她说什么,老李都不吭声,有时传超看不下去,还替他申辩几声,老李摆摆手,让儿子少说几句。怕李卫平在家烦闷,
一有空,老李就推着她去海边散心,看到来来往往的私家车,李卫平羡慕地说:“家里有个车就好了,可以去外边看看!”老李就安慰她说:“等咱们条件好了,咱们也买车!”
“找到你,真是卫平的福气!”每当有人说这话,老李都会说:“她在,我们爷俩就有个家!”传超说,每次老妈住院,老爷子里里外外忙活,爷俩都话少,家里静悄悄的,他就格外怀念老妈在家的日子,电视、电脑吵着,老妈不停地呵斥着,家里热热闹闹的,家就应该这个样子。有次,在姥爷家吃饭,电视正在播一个浙江商人抛弃患病妻子的故事,传超就说:“你要这样,我们娘俩就完了!”老李笑了笑,拿起酒杯说:“来,干一个!”
老婆孩子热炕头,一个都不能少,就是这个朴素的念头,让他一次次把妻子从死神的怀里拉了回来。
“就是看准了成俭的人品!”
“当时就是看准了成俭的人品!”曾是团级干部的老丈人,至今都为自己的眼光骄傲。把宝贝闺女许配给一个农村出身的志愿兵,一般人看来门不当户不对,李成俭也觉得自己高攀了。他家在淄川的大山深处,当兵走时还没通马路,家里兄弟姐妹七个,母亲去世早,从小到大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饿,第一年报名参军,因为体重才85斤,没达标。第二年分田到户,家里三条光棍,他、老爹、三哥,甩开膀子干了一年,终于吃上了饱饭,第二年体重过了90斤。1982年,他走出大山,穿上军装,来到了荣成石岛。
“早晨馒头、中午米饭、晚上玉米饼子,顿顿都有菜!”别人到部队名曰锻炼,李成俭却像进了天堂,干什么都十二分卖力。因为是高中生,他被挑去当了话务兵,第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是爬电线杆子,就是那种黑柏油杆子,两根杆,每根六米,上去下来,上下两端都要系上线,而且要背着500米的线圈,大概有4公斤重。从小在山沟里长大,没啥玩的,就是比赛爬树,加上个子小,身子轻,他30秒就完成了规定动作,得了第一名。干了两年通讯兵后,团部收发经常丢信件、报纸,老干部意见很大,领导就想起了那个爬的最快的小个子,这个本该是干部干的工作,就落到了老李的头上,那时,他还叫小李。
收发工作就看责任心,他雷打不动每天上下午各去一次邮局,机要件随叫随到,那时没有自行车,都是背着帆布包步行。他把这份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干得人人都满意,后来领导调到威海,把他也带了过来。那个年代,要想进步都要看表现,舍得下力气的小李,很快入了党、转了志愿兵。他的老乡是卫平父亲的通讯员,看他忠厚能干,就从中牵了线。不用回家种地,还娶到了城里姑娘,李成俭感到特别满足。卫平后来还说:“穿着军装,挺精神,没看出矮来,咋才一米六?”
1993年,李成俭转业到了建行,先在办公室管档案、收发文,也算是专业对口。他按照档案管理“三孔一线”的要求,每年都将文书档案、杂志、报表装订整齐,每年都根据机构变迁、班子变动情况,手工编制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情况,此外像会务、照相、勤杂、跑腿等活他都承揽了下来,家里家外都一样,他从没觉得干活有多累。1994年,分行档案室评上了“省一级档案室”,威海市一共就三家,现在去档案室查阅他当年的档案,还像艺术品一样。今年省行成立行史馆,要报送大事记,他留的那份手工档案成了珍贵的史料,2000年他去信用卡部后,这个记录就中断了。
那是他最轻松快乐的一段时光,婚后第二年,儿子出生,妻子在威海制药厂上班,家就在办公大楼对面家属院里,他每天7:30就赶到办公室,提前一个小时进入工作状态。2008年,他到金库担任ATM管理员,2013年4月,他又回到卡部干征信调查工作,去年,他被总行授予“全国建行信用卡风险管理能手”称号。不管在哪个岗位,他一直都跟当年那个爬电线杆子的新兵一样,认认真真,勤勤奋奋,干劲十足。
“传超,别再让你爹献血了!”
“传超,岁数大了,别再让你爹献血了!”可能是男孩子粗心,虽然在家里看到过血站的纪念品,但传超没跟老爹联系在一起,直到接到二伯的电话,才去追问老李。老李这才告诉他,其实从2003年,他就开始献血了,每年两次全血,妻子病重这些年从未中断。两周前,他还接到血库电话,说血小板告急,又去献了400毫升的血小板。
第一次献血是2003年,政府动员义务献血,因为对献血有顾虑,谁懂不愿去,政府给每个单位下了指标,老李当了十年兵,这种事都冲在前面。因是比较稀有的AB型“熊猫血”,此后,每当库存紧张,血站就会想起这个“老兵”。后来,老李不用血站联系,每年都主动献血两次,每次400毫升全血,14年来,已捐献全血9800毫升,相当一个成人全身血液量的2倍多。9本献血证,他当做宝贝一样藏着,经常偷偷拿出来欣赏。2015,他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银奖,2017年,获得了金奖。
“也没能力帮助别人,如果这些血能救人性命,也是我们一家对社会的回报!”每年的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他都会去血站,每次血站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都是这么一句话。妻子知道后,担心他的身体,他就安慰她说:“经常献血还可优化指标!你没看我的血压、血脂、血糖都正常!”义务献血年龄控制在55岁,经常献血可延长到60岁,老李说:“我今年54岁,如果身体允许,我想坚持到60岁!”
最让传超感动的是,家里这么个条件,老爹还一直惦记着给他凑首付,因为有了房子,才好开口张罗对象。老李把这几年从牙缝里省出的钱,加上老丈人卖房子给的赞助,凑了首付,剩下的让传超自己还。拿到房子手续那天,传超几乎落泪,他明白老爹离梦想又远了一步。很早以前他就知道,在大山里长大的老爹,从小就有个梦想,背着背包,徒步去看天安门。他知道老爹不忍心抛下老妈,一个人去看风景,更不舍得一路的花费,因为那是老妈的救命钱。
每次看到老李五点钟起床,去海边跑一趟回来,就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传超都想帮他圆这个梦。
北京,天安门,那是老李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