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报道

“十三五”期间,我市重大科技成果实现突破发展

2020-12-18 编辑: 宋倩

     创新环境指数居全省第1位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李森)12月1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大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人才创新活力加速激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威海科技创新的浪潮迸发出怎样澎湃的动力?一组数据对比清晰可见:过去五年,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4位,创新环境指数居全省第1位,创新绩效指数居全省第3位,创新产出指数居全省第5位,稳居第一方阵;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1.46%,列全省第二位,比“十二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8.4%,列全省第一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136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30%以上,今年有望突破700家,是“十二五”末的3.5倍;技术市场交易额今年达到140亿元,是“十二五”末的6倍;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3.23件,列全省第四位,比“十二五”翻一番。

      重大科技成果实现突破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扎实推动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突破发展:哈工大刘永坦院士主持在我市试验验证的新体制雷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先进压水堆核电等技术成果在我市落地验证并产业化,高性能碳纤维、手术机器人、汽车空气悬架系统、海洋药物、特种船舶、树枝状大分子、水下焊接、海空天立体观测等近百项成果从我市高校院所和骨干企业手中诞生……

      市科技局局长王厚全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建立了“卡脖子”关键技术库,实施市级重点创新项目280项,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达到600余项,居全省前列。通过协同创新、自主创新,获批省级以上科技奖项达到47项,其中国家级6项。

      科技创新主体快速成长——“十三五”期间,我市实施孵化器“聚集提升”工程,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的科技型企业育成体系,建设了迪尚、威高2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以及海洋生物、医疗器械、智能装备、碳纤维等特色孵化器,设立环翠区“威海创客大街”、经区“东方智慧谷创业街区”、高新区“‘文化路+火炬路’双创特色街区”3处特色双创街区。大力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出台《威海市科技型企业递进培育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队培育机制。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市深入实施“威海英才计划”升级版,分领域制定“产业工程特聘专家”“海洋产业领军人才”等21项人才工程与13项支撑措施,形成高层次领军人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基础后备人才相互衔接的“1+N”支持体系。建立11个海外引才工作站,推动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国内首个双创基地落户我市,与30多个城市结成人才合作联盟,外国专家达到1700余人。

      科技创新平台向高能级迈进——“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以新机制、新模式谋划布局建设了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并成立了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通过加盟、共建等方式,已构建形成了“1院”引导、“4平台”支撑、“12机构”加盟的“1+4+N”完整格局,成立各类创新机构45家,实施产业化项目超过100项,孵化企业超过70家。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年”“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计划”,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综合研究院中心落户我市,引进北大、吉大、青大、哈工大、山大等知名高校共建了一批研究院、双创园,全市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0家。

      重大技术创新平台方面,获批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十三五”期间市级以上平台翻了一番,目前总数达到1000家,其中,新获批省级以上平台100家,达到360家。基本建成了以市产研院为龙头引领、高校院所为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平台体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间,聚焦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我市持续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体联动创新格局。每年举办各类科技合作活动10余场,年均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余项,威海科技创新暨成果转化合作大会等成为威海特色名片。连续多年举办“威高杯”“光威杯”等不同领域的创新创业大赛,承办“中韩创新大赛暨中韩工业设计大赛”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赛事。

      “十三五”期间,全国50多所高校院所与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发布高校科技成果近6000项,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近600项,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24家、院士工作站29个,驻威高校达到11所,共建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模式迈上更高层面。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张华芹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协调服务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配置。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支行试点,今年以来,累计向198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24.1亿元。研究制定威海市“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目前已累计发放“人才贷”23笔、1.18亿元,居全省前列,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同时,我市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作用也日益凸显。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袁传杰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专利申请49245件,较“十二五”期间同比增长61%;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744件,同比增长109.6%;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23件,同比增长203.6%,高价值专利实现新突破,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山东省专利奖5项。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明显提升,全市办理知识产权质押登记117件,融资额14.44亿元,惠及企业116家。(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