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报道

威海市节水工作全国领先

2020-12-18 编辑: 宋倩

      12月17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自2018年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示范市以来,节水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节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用水效率指标明显提升,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滨海城市缺水问题系统解决方案。2019年我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两项指标值列入水利部《节水评价》技术导则先进指标值;水务经理制度被全国节水办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荣成市、文登区、乳山市、环翠区先后通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节水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节水制度更加健全

      “2018年,我市被水利部、科技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示范市,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以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建设。”市水务局局长、党组书记毕兴全介绍。

      三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紧扣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总体部署,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节水工作。

      我市先后出台了《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资源集中管理的意见》《威海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威海市节约用水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在山东省率先出台《威海市节约用水条例》《威海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使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有了地方法治规范。

      2019年,我市又在山东省率先出台了《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到2020年、2022年、2035年三个阶段的用水总量和强度目标,使节水行动有了清晰的“作战图”“时间表”。

      数据显示,我市2019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两项指标值与北京、天津、青岛、烟台等地同时列入水利部《节水评价》技术导则先进指标值。市区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7%,荣成市、文登区、乳山市、环翠区先后通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节水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节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三年来,我市坚持六水共治、节水优先、建管并重、综合施策,立体式、全方位、智慧化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毕兴全介绍,为进一步理顺节水管理体制,政府层面,我市组建成立了市水务局,实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实现一体化节水新格局,改变了从前“多龙治水”的局面。

      用水主体层面上,我市全面建立了以水务经理为核心、专职水管员具体负责的节水管理制度。将年内市区年用水量3万立方米以上的用水户全部设立水务经理和专职水管员,同步推进建设余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智能节水系统和动态监测系统。

      “目前,市区两批水务经理接受了集中培训,首批水务经理91人、专职水管员139人已经上岗,负责单位节水用水日常监管,威海水务经理制度已被全国节水办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介。”市水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于常旺介绍。

      我市还组建威海市节水志愿服务队,把节水纳入“信用威海”建设,引导居民积极投身节水公益活动,眼下,全社会节水惜水护水的理念不断培植浓厚,日益内化为“美德威海”的新内涵。

      用水效率指标明显提升

      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建设以来,我市先后投入40多亿元,实施10余项雨洪资源利用工程,7座大中型水库、9条重要河流全部串联贯通,织密覆盖城乡的“全域水网”,留住天上来水。在全省率先建立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在全市504条河道、426个湖泊建立网格化巡护机制,完成全部6条城市黑臭水体销号。

      在热电、核电等用水大户和远洋渔船、海岛开展海水淡化利用,已建成海水淡化能力1.2万立方米/日,利用海水直流冷却每年可替代新鲜淡水3000万立方米;启动实施华能威海电厂1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规划实施石岛核电站海水淡化工程,设计海水淡化能力10万吨/日。

      我市还加强中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形成以热电企业等工业用水大户回用为主、城市杂用为辅、兼顾城市生态补水的再生水利用格局;重点打造了28处千亩以上智慧节水灌溉工程,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2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9%。

      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我市2019年与2015年万元GDP用水量由16.48立方米降至13.54立方米,下降了17.8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7.96立方米降至7.21立方米,下降了9.4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004,居全国前列。(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