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报道

“十三五”期间威海市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2020-12-23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张萌)12月22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五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注重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实践,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来,我市已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209个,打造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田园综合体),乡村产业更加兴旺、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乡村文化焕发新气象、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治理水平提档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在威海大地走深走实。

      乡村产业更加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五年来,全市上下立足资源优势,打好特色牌和组合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辉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快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苹果、西洋参等17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建链补链强链工作,提高特色产业竞争能力。

      目前全市已成立产业协会(联盟)15个,培育出“威海苹果”“文登西洋参”“威海刺参”“荣成海带”4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2个企业产品名牌,现代农业基地发展到355个、智慧农业基地13个、省级“新六产”示范主体增加至28个。

      “我市通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张辉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用服务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在全市48个涉农镇街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统筹整合政府、社会、土地和农户四方面资源,开展订单种植、产销对接等40余项服务,带动服务小农户60多万户,有效实现资源由“散”到“聚”、土地由“分”到“合”、收益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为推动乡村产业整体健康有序发展,我市还规划建设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一业兴多业旺的良好发展态势。

      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十三五”期间,我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政策支撑体系,激励和吸引各领域人才返乡下乡,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我市制定了“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政策十二条”,为各类人才返乡下乡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在全省首创“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推出了一揽子优惠政策,面向全国引进各类“首席专家”120多名,吸引各类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

      “为了让广大人才在农村大显身手,我们不断强化服务,加大保障,创新打造了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落实‘三农’领域高层次人才服务特殊政策,对涉农领域新引进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每月发放生活津贴,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李志杰介绍。

      人才不仅要引进来,还要做好“引”“育”结合的文章。在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的同时,我市强化人才培训工作,依托全市20个培训基地和中心镇培训点,常态化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下基层、乡村振兴培训直通车、精准扶贫直通车等活动,2018年以来全市免费培训农村居民和贫困人口已达3.3万多人次。

      乡村文化焕发新气象

      “十三五”以来,我市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学波介绍,2018年,我市荣成市、环翠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文登区、乳山市先后被确定为省级试点,三年来,我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工作,71个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3800多支,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65万,占总人口的22.4%。根据群众需求,策划发布志愿服务项目2000多个,参与人数达60余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省级试点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我市还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健全完善“一约四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实现村(居)全覆盖;全市文明村达标覆盖率达到98.47%,名列全省前列。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48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乡村记忆馆34处、历史文化展示馆215个,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试点,500多支群众文化团体长期活跃在基层;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设计形成2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全市打造了102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发展休闲农业项目1000多个,着力提升文化惠民精准度满意度。

      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五年来,我市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全面整治,最大限度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我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实施“洗脸”“换装”“提神”三大工程,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目前全市省级清洁村庄覆盖率达到25%,市级清洁村庄实现全覆盖,荣成市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务院表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

      为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我市实施农村改厕工程,目前已累计完成40.1万户,位居全省前列;年内新建农村公厕390个,实现300户以上村庄全覆盖;农村垃圾处理有序扩面,48个镇(街)、1620个村(居)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村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所有单村供水村庄均安装净水设施;“四好农村路”和“户户通”扎实推进,成为全省首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市。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截至12月17日,全市已经完成999个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率41.42%,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党支部书记牛树恩介绍。

      乡村治理水平提档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创新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机制,引领乡村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市制定了《威海市村党支部建设标准规范》,组织290家市直单位联系村开展帮扶联建,选派375名干部,组建16支乡村振兴服务队、43个“进乡村”工作组。

      “2018年以来,全市三星级以上党组织达到96.7%,全市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村达到80%,已累计评选市级基层党建示范点152个,先进基层党组织21个,乡村振兴‘标兵村’30个、‘奋进村’20个,9个镇村党组织被评为‘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孙玉建介绍。

      我市还把信用建设深度嵌入乡村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构筑起信用支撑、社会协同、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威海市和荣成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综合信用监测排名中分别位列全国地级市、县级市第1名。文登区、荣成市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