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报道

“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海洋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20-12-29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张萌)12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海洋强市建设情况。“十三五”期间,我市以“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为导向,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五年来,我市相继获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是全国唯一获得海洋领域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城市。

      科学用海

      海洋资源高效利用

      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文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北部形成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为核心的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东部形成以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核心的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南部形成以蓝色碳谷为核心的海洋新经济先导区。

      在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我市倡导新兴产业用海,提高用海生态门槛,鼓励海域资源向高水平龙头企业集中,推进海域开发利用布局优化。“十三五”以来,挂牌出让海域超过5万公顷,有效提高了海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高效性和透明性。

      我市积极发展绿色渔业、高效渔业,打造了绿色养殖新模式,规划总面积100多万公顷的生态养殖区,建成5处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5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创建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5家,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贝、藻、参”立体生态循环养殖区,成功创建了首个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

      “我们还构建了海洋牧场新格局,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3亿元投向海洋牧场,截至目前,全市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8万公顷,国内首座无人智能深远海养殖试验平台建成投产,组织制定的《海洋牧场休闲服务规范》成为国家标准,《半潜式PE管架平台建造及检验技术规范》成为首个海洋牧场平台地方标准,海洋牧场的‘威海模式’全国领先。”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县级干部程剑介绍。

      科技兴海

      海洋经济发展内涵提升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军伟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加速布局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等11所驻威高校围绕威海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发展了涉海学科,引进成立了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山东省船舶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创新组织,聘请13位院士专家成立了海洋发展院士顾问团,创建32处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数量全省最多。

      围绕企业冲击新目标,我市重点培育了海洋生物、海洋信息、海工装备等领域的涉海企业。截至目前,全市涉海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超过1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8家,是2015年的7.2倍;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6家,是2017年的8.4倍。

      在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方面,我市聚焦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公共平台、产业孵化集聚等项目32个,海洋生物多肽提取、贝类骨科新材料、水下自主航行器、海洋工程装备碳纤维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产值超过13%。

      我市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出台了《关于深化提升威海英才计划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对海洋产业人才团队给予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并配套最高2亿元的产业基金支持。目前全市拥有海洋科研人员1万多人,外聘海洋高端人才500余人,其中院士36人。

      产业强海

      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十三五”以来,我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3.1%,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21.2:36.4:42.3。

      数据显示,全市年产海产品270多万吨,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产业专业化园区;海洋食品产业全国最大,金枪鱼、鱿鱼等单品精深加工能力亚洲最大。

      邢海文介绍,5年来,全市远洋渔船达361艘,占全省67%、全国14%,功率数全国第一;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1处;海带产量全国第一,海参、鲍鱼产量全国第二,牡蛎产量全国第三,先后获得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中国海参之都、中国海带之都、中国牡蛎之乡、中国海鲜之都等称号,被评为“中国休闲渔业之都”,是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我还市先后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逐渐形成示范带动成效显著、海洋生物产业优势凸显、海洋装备产业迈向高端、海洋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等特点。

      生态护海

      海洋生态文明提升

      海洋生态经济是威海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十三五”期间,我市在国内率先制定实施《海岸带保护条例》,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建成海洋与渔业保护区30多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个、省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5个,其中保护区数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

      在加强生态整治修复上,我市实施了“蓝色海湾”“生态岛礁”整治修复工程,累计修复受损岸线100公里、沙滩100万平方米,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超过47%,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全国领先;建设了人工鱼礁2600多公顷,累计放流渔业苗种140多亿单位,海蜇、对虾、梭子蟹等生物资源已形成稳定渔汛。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经验在全国推广。

      5年来,我市海洋碳汇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建设了16公顷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蓝碳)实验基地,成功筛选、繁育出16种耐盐碱植物,国内首个集“育繁产研教”于一体的“蓝碳”产业综合体初具规模;成立全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焦念志海洋生态经济院士工作站落户我市,先后举办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海洋负排放 支撑碳中和”国际研讨会等,在全球首次提出“海洋负排放”倡议,发展“蓝碳”经济的做法得到国际认可。(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