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优化公共服务流程,促进劳动力区域流动?
答:一是全面推行电子报到证,简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网上签约流程,实现“秒办”服务。二是完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依托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统一业务经办平台和网办平台,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和基础信息采集,逐步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全程网办、异地通办。三是简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落实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省内企业职工跨市转移接续只转关系不转资金。四是定点医疗机构均可实现跨省住院异地联网结算,新申请的定点医疗机构同步开通省内及跨省异地联网结算业务。
二、技能人才评价方面有哪些促进劳动力流动的举措?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的职称申报评审待遇,职称申报按照劳动(聘用)关系,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继续支持有需求的省级以上开发区立足区内新职业新群体等特色人才发展需求,开展特色专业职称评审。根据省部署,稳妥有序推进在农业、工程、统计系列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二是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并行的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从2020年起,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遴选一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实行动态管理,有序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不具备自主评价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职工和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评价服务,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全覆盖。适应新兴产业、地方特色产业技能人才评价需要,加大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开发力度。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发展的实施办法》,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推动企业设立特级技师岗位,待遇对应正高级工程师职称执行。
三、吸引人才来我市就业创业方面有哪些政策和服务?
一是用人单位在市外设立的研发中心全职聘用的高层次人才,申报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可享受市内同等待遇。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申报相应人才项目。二是对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办理科技型企业登记注册时,允许使用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作为身份证明,不再提交公证认证文件,与中国籍公民持居民身份证办理企业登记享受同等待遇。三是落实“博士后英才汇聚计划”,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设立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吸引招收更多优秀博士后人才来威创新创业。四是贯彻落实“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制度,建立直通车引才服务队,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来威海创新创业。五是推进实施“惠才卡找人”,将优秀经营企业家人才、在省外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的威海籍高层次人才以及在省外入选国家级、省级及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人才工程并到威海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纳入“山东惠才卡”、“威海英才卡”服务范围。
四、如何推进教育培训行动,拓宽劳动者职业渠道?
一是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进程,开展新一轮职教集团备案,2021年,实现职业院校职教集团参与全覆盖;积极承担国家“学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试点,提升“X”证书含金量,服务于本区域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人才需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实现学历证书“1”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互通衔接,推进“三教”改革。二是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紧扣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者发展需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突出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金蓝领培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19-2021年),2019-2021年,每年培训3万人次以上。
五、怎样加强社会援助救济,保障困难人员发展机会?
一是建立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制度,支持各区市因地制宜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或社会保险补贴。二是强化临时救助效能,充分利用县级临时救助储备金和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全面保障救助资金充足,对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的困难群众根据实际情况在24小时内先行给予急难型临时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