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报道

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威海样板”

2022-11-09 编辑: 仲鹤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杨正 刘凌玉)11月8日,记者从市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制定出台《威海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使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可量化、可操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今年,威海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但从全市层面看,亟须一个涵盖全面、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标准体系,在广泛征求各相关部门单位、专家学者、青年代表等多方面意见建议的情况下,我市制定了《标准》,统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一体推进。

      《标准》主要有7方面内容,涵盖了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镇街、社区、阵地4个具体建设标准,还包括青年驿站建设标准、2022年威海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指标监测体系、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LOGO和标语等。其中,2022年威海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指标监测体系提出55个核心指标,包括规划、教育、就业、居住等7项环境优化指标和引领青年创新创业、岗位建功、社会治理等5项行动指标,构建了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

      “为确保指标赋值的可实现度和可操作性,我们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镇街、社区、阵地4个具体建设标准赋予控制性、引导性两类指标,定期对青年择业就业、安居乐业、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逐步完善提升城市青年友好的各项功能。”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刘炜介绍。

      《标准》制定,坚持高标准建设与青年需求相结合。其中,聚焦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创业青年住宿难以及城市青年婚恋交友交流难等问题,按照各项监测指标,将推出一批青年友好项目品牌和公益平台,建设一批青年友好公益阵地,打造青年发展友好的“硬实力”。

      “《标准》将青年发展友好的各项政策资源、资金扶持大幅度向基层倾斜,一方面把青年的迫切需求和问题难点解决在最基层,另一方面整合学校、青年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等一批青年骨干力量,通过一体实施‘小而实’的工作项目,补充和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引领青年投身一线,积极参与双招双引、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工作。”刘炜说。

      着眼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这一最终目标,《标准》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镇街、社区、阵地赋予基本建设标准,减小城区发展差异和规模大小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影响。同时,设置激励指标,鼓励发挥各自优势,兼顾自身特点,突出区域特色,彰显各个城区、镇街以及基层阵地吸引青年发展的独特魅力。

      目前,《标准》正处于试行阶段,经一段时间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验证后,将适时调整优化,不断满足全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新需求,积极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威海样板并向全省、全国推广。

      城区作为城市功能布局和生产要素集聚的空间载体,是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重要部分,如何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团市委书记李正介绍,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标准上,设置了基础性和激励性两类指标,其中基础指标涉及工作机制、项目实施、阵地建设、氛围营造4个方面,激励指标则鼓励区市、开发区加大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中理论研究、政策创新、项目阵地影响力的探索延伸。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田素青介绍,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镇街、社区是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支撑。基于镇街和社区的不同功能定位,在镇街层面,更加侧重党建引领、就业创业和青年建功,在社区层面,更加侧重人员队伍、活动阵地、配套服务的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

      对有关青年发展友好型阵地建设,团市委副书记巩勋介绍,我市将把引领青年成长的教育服务阵地、吸引青年聚集的文化休闲阵地等综合服务阵地,统筹纳入青年发展友好型阵地建设范畴。阵地建设过程中,将着重围绕场所建设、机制运行、项目服务、服务队伍、服务对象等5方面展开,并保持动态评估,对于引领、凝聚、服务青年成效显著的阵地,还将作为旗舰阵地向全市青年重点推介。(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