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李林)6月30日,记者从市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市科学构建“一轴两翼,九河多库,一带四区,六水五化”的市级现代水网体系,系统推进骨干水网升级、区域水系连通、水库节点优化等核心工程,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筑牢“水”支撑。
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永刚介绍,近年来,我市全力打通水资源调配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构建全域联动“大水网”。具体而言,依托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二期、省胶东调水工程,我市主动对接省级水网,规划推进市区与荣成市、乳山市主水源的互连互通,增强战略储备和调配能力。
在构建市级骨干水网方面,我市先后建成泊于→所前泊水库、南圈→坤龙邢水库、黄垒河地下水库→母猪河地下水库→米山水库连通工程。“这些工程的建成使用,标志着我市长江水、黄河水与本地水多源互补、联合调度的主框架初步形成。”曹永刚表示。
在织密县域供水网络方面,市级水网支撑下,各区市因地制宜完善供水体系,中心城区和文登区构建以水库为调蓄中枢、以水厂为关键节点的联合调供体系;荣成市通过泵站、管道、水厂等工程,将区域内主要水源串联成网;乳山市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初步形成“三横”调水格局。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多水源联调、多水厂互济的供水保障网络,有效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我市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提升水网韧性。针对防洪薄弱环节,我市系统治理了9条中小河流的158公里关键河段,全市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提升至90%以上。常态化开展水库隐患排查,完成101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创新引入小型水库运行管护保险机制,为全市337座小型水库提供风险保障,提升工程的安全运行水平。“我们依托‘一中心、一朵云、一张屏’智慧水利平台,整合共享水利、环保、海洋、水文等12类25万条数据,构建数字治水体系。”曹永刚说。
依托“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我市沿线科学布局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将青山绿水、秀河阔海串点成线,目前已累计创建淮河流域幸福河湖4条、省级幸福河湖39条,推动河湖生态效益逐步实现经济转化。
以水振村成效持续显现,我市通过农村水质提升三年行动,规模化供水不断向农村延伸,累计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249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消毒设备“应配尽配”率达到100%。“我们推行农村供水专业化管理,全面实施县域统管,完善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不断提高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水平。”市水务局规划建设安全科负责人李宁表示。
在确保农田灌溉方面,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艳丽介绍,近年来,全市建设各类水源工程和灌溉设施1949座;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1万亩,年节水量约500万立方米;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目前全市累计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45万亩;制定农田沟渠修复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现水源工程与灌溉体系的互联互通,推动现代水网向田间地头延伸。(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