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报道

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创新成果落地威海

2025-08-22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李林)8月21日,市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成果。上半年,我市绿色贷款余额1353.12亿元,同比增长35.49%,占全部贷款比重达21.8%;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绿色工厂贷”、碳汇质押贷款等10款特色金融产品;全省首个绿色金融数智化综合服务平台“绿e融”、全国首个蓝色投融资体系、全省首笔牡蛎碳汇交易等一批先行先试创新成果相继落地,为我市申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注入强劲动能。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斌介绍,“绿e融”是全省首个集智能认定、融资对接、碳汇核算于一体的绿色金融数智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11类部门权威数据,对全市14万户企业开展“汇绿综合评级”,生成融资竞争力报告,助力金融机构精准识别优质绿色标的,降低环境尽调成本。集成国内外权威标准,使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实现蓝绿项目“一键认定”及环境效益自动测算,大幅提升项目认定效率与精准度。搭建“金融产品超市”,上线143款绿色金融产品,通过智能引擎实现“企业需求—金融产品”双向匹配,全流程可视化追踪融资进度。目前,已有31家银行、53家保险机构入驻,构建起“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产融对接新范式。

同时,临港区打造的碳信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与“绿e融”平台形成联动互补格局,成为绿色金融“市区同题共答”的生动实践。平台涵盖政府、企业、金融三大端口,实现“监测—核算—管理—交易”全流程覆盖,是全省碳金融服务的标杆实践。政府端建“零碳大脑”,接入1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实时监测区域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状况,为政策制定和“双控”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已累计处理数据180万条;企业端享“低碳服务包”,内置24个行业碳核算模型,自动生成标准化“碳盘查”“碳足迹”报告,已为40余家企业完成碳足迹核算;金融端创“碳融新机制”,建立企业碳账户及评价体系,生成碳资产评估报告,联动“绿e融”平台,实现碳评价与金融产品精准匹配,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

今年,全国首个蓝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体系在我市正式落地,为“蓝绿融合”品牌深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继去年率先出台全国首个《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后,今年我市又进一步升级服务机制——通过智能识别系统初筛、专家复审,成功构建全国首个蓝色投融资项目库,首批入库71个项目,涵盖海工装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领域。

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姜春介绍,首批入库的71个项目中,蓝色项目52个、浅蓝项目19个,包括以华滋海洋船艇生产基地等为代表的15个大型海工装备制造项目,以海上风电、分布式光电项目为代表的4个海上清洁能源项目,以海参育种、牡蛎养殖、海洋牧场为代表的12个海洋绿色渔业项目,以及海洋生态修复利用、节能降碳改造等40个项目。

“目前,71个项目已完成授信项目33个,发放贷款159亿元。”姜春表示,在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以蓝色投融资项目库为代表的蓝色金融发展优势日益明显。截至6月末,全市蓝色贷款余额284.7亿元,在绿色贷款总量中占比达到21.4%,并孕育出全国首笔海洋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山东省首笔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款创新产品。

为引导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绿色产业,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出台《银行业绿色支行认定管理办法》及考核办法,构建“认定+考核”闭环管理体系,成为服务“双碳”目标的生力军。

如何让企业的“碳表现”通过碳信用(金融)服务平台变为金融机构授信的重要依据?临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刘军表示,碳信用(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四大功能板块构建了完整的碳资产价值转化体系。其中,碳服务板块提供从报告编制到认证咨询的一站式服务,企业只需输入数据,系统就可以一键生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碳报告。碳金融板块从碳管理、碳指标等五个维度为企业建立碳账户,将复杂的“碳表现”转化为直观的“碳画像”,结果直接推送至“绿e融”平台,成为金融机构授信的重要依据。碳交易板块实现“价值变现”,用户登录平台,可以发布或搜索碳资产的开发、购买、出售等各类需求,平台则为用户提供从碳核算到交易的全链条服务。碳普惠板块实现“全民参与”,通过微信小程序,市民的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等行为可转化为碳积分,在积分商城兑换话费、流量包、门票等实惠奖励,让低碳生活既有意义又得实惠。

日前,全省首笔牡蛎碳汇交易在我市顺利完成。此次交易由太平洋财险、荣成众创核电、威海银行、海力风电设备(威海)公司、乳山农商银行5家企业共同参与,碳汇交易量达1500吨,为海洋碳汇市场化交易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威海样本”。“牡蛎等贝类的生长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固碳过程,而其软体组织也会储存有机碳,碳汇交易机制的形成促使我们更加重视牡蛎养殖的生态价值。”乳山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福斌介绍,牡蛎碳汇有助于牡蛎碳汇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进一步提升乳山牡蛎品牌知名度。

绿色支行建设是威海绿色金融改革的重要抓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威海监管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程磊介绍,目前,我市绿色支行数量已达21家,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实际成效。截至6月底,我市绿色支行累计授信565.96亿元,发放贷款350.42亿元,其中绿色贷款292.94亿元,占比高达83%,为威海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同时,银行机构立足威海产业特点,推出55个绿色金融产品,基本覆盖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有效满足了不同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