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王文欣)8月21日,市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促进农村消费、发展城乡商贸流通有关工作情况。记者获悉,我市畅通农村流通链,已形成镇村级供销服务站72个、供销团长200余人的终端布局,服务覆盖800多个村居,为城市居民打造15分钟特色农产品采购生活圈,109家村货超市与百万级直播流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年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
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刘青介绍,近年来,市供销社坚持供给侧、需求侧、保障侧“三端”协同发力,大力促进农村消费,全力畅通城乡商贸流通,创新农业生产链及农产品和农资供应链,建立“保底承诺+约定提成”“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4个农业社会化服务骨干主体与120余个村集体合作社开展合作,全托管土地规模达2.2万亩,亩均成本降低150元、纯收益提升300元,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为让更多优质农产品直达消费者,市供销社开展“社区+农产品平台”项目,依托九福商业公司与48个乡镇签订直采协议,通过社区经理入驻、组织宝妈直播等“O2O模式”,实现特色农产品对城市居民的精准供应,确保农产品从“田间绿”到“餐桌鲜”,目前已发展宝妈主播100名,直接服务1万户城市家庭。此外,创新农资供应链,打造市级联采平台,加快布局农业大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目前12个加盟店营业,初步形成“市级公司平台+镇级店+村级服务队伍”三级经营服务网络,降低农户采购成本与质量风险。
我市持续强化需求侧场景拓展,畅通农村流通链,建立健全基层供销组织体系,通过设立供销服务站或供销团长,开展线上订购、统一采购,为村民集中配送团购消费品。已形成镇村级供销服务站72个、供销团长200余人的“毛细血管式”终端布局,服务覆盖800多个村居,村民消费可达性显著提升。乳山构建以14个镇级服务站为区域物流枢纽、以599个村级服务点为末端触角的“中心—末梢式”网络架构,全年配送物资38.5万票、1740吨,显著提升农村物流服务及时性。
在强化保障侧要素供给方面,我市探索“村货超市+信用”“村货直播+信用”“社区信用大集”等“信用+供销”运营模式,《威海市创新“信用+供销”运营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被中国信用建设促进委员会暨全国市场信用联盟授予“社会诚信实践案例”。
为更好服务消费升级需求,市供销社党组成员、监事会副主任黄丹表示,将深耕县域流通网络,重点深化“农村网点+双向四车道流通网+城市村货超市”模式,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团队规模及质量,加速城市“村货超市”网格化布局。深化乳山城乡物流网络试点,探索“智能仓储+高效配送”数字化方案,组建“厢货车+小电车+摩托车”物流配送队伍,打通商品流通堵点,争取城区供销驿站发展到30处、农村数字供销店拓展至50家。“我市还将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通过举办特色农产品企业秀、线上直播推介、参加市外展销会、建设网红打卡地展销点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本地农产品,扩大消费市场规模。”黄丹介绍。(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