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报道

威海市已建设高标准农田83万亩

2025-09-23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王文欣)9月22日,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2025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有关情况。记者获悉,近年来,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优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建设高标准农田83万亩,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5年达100%,打造10余个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52处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畜牧兽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钟臣介绍,我市耕地质量持续稳步提升,2019年以来,已建设高标准农田83万亩,建设各类水源工程和灌溉设施1949座。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指导种植户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的方式逐步实现酸化耕地降酸改良,荣成市获评国家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持续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保护,开展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5年达100%。目前,全市耕地面积达到250.3万亩,较2021年增加约7万亩;耕地质量等级达到6.77,较2021年提升0.2个等级;主要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比例达到48%,较2021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方面,我市创建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基地10个,全市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7%。“为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我们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实施科技壮苗、虫口夺粮、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大行动。”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永建介绍,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保持在90%以上,累计应用水肥一体化面积46万余亩。此外,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力度,组织指导全市40多个测报点对162种病虫开展调查监测,及时发布病虫预报。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我市通过秸秆还田、秸秆青贮、秸秆覆盖食用菌等途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7次获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建设,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农膜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工具,在保温、保墒、除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农膜残留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我市推动农膜科学使用回收,全市建有废旧农膜回收点49个,回收处理中心3个,基本实现农膜回收利用全覆盖。同时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8万亩,引导广大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主动捡拾清理农田残留地膜,全市农膜回收率达92.44%。

      据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石绍华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文登区、乳山市分别于2023年、2024年实施了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项目建设,2024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64%。强化对养殖场户的信息化管理,全市1229个规模养殖场和814个养殖专业户逐一登记造册。抓好设施配建,全市规模养殖场区粪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我市还不断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培育优质农产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地方标准69项,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249个,其中,有机食品认证34个,位列全省首位。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8.5%以上。持续推动品种培优,“浙文花1号”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良种登记,“文玉173”“好日子838”2个玉米品种通过山东省审定,先后引进苹果、甘薯、马铃薯、花生、玉米新品种(系)52个。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我市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和美乡村创建,全市已建在建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集中处理站12个,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95个、市级和美乡村600个。

      我市还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三驾马车”,加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10余个,新建、改扩建设施苹果5000余亩、设施蔬菜300亩,规模化养殖场达到1227个。2024年,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2%。围绕苹果、西洋参、茶叶、生猪、家禽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效特色农业等项目,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52处。(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