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报道

威海国际人才港助力产业与人才“零距离”对接

2025-09-25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刘凌玉)9月24日,记者从市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8月7日威海国际人才港开港以来,已开展各类人才活动17场,服务890余人次,人才聚集高地、创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服务高地加速成形。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超介绍,国际人才港建设紧紧围绕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坚持“筑巢、赋能、融合”理念,面向全球高端人才筑巢,打造集创业空间、国际社区、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硬件载体和政策环境,让人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国际人才港以“空间联动、功能集成、服务贯通、数据共享”为原则,构建“四维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空间上,国际人才港坐落于智慧谷产业园,联动中韩自贸区实体产业园、海工装备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创业孵化大厦等多个产业平台,形成超百万平方米的集成化空间载体,实现人才与产业“零距离”对接。

      功能上,以国际人才港为总枢纽,依托中国威海留学人员创业园、省博士后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威海市青年人才赋能中心、威海市公共实训基地5个省部级平台,打造覆盖政策咨询、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生活保障等全场景的人才服务网。

      服务上,聚焦人才“创业、创新、生活”三大核心需求,打造“全周期服务生态”。创业方面,配备1600平方米众创空间和7.2万平方米孵化园区,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加速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方面,链接哈工大天智研究院、北大威海海洋研究院、中船716所威海研发中心三大“硬核”平台,量身定制“专家创新讲堂”、博士后大赛、“揭榜领题”对接会、学术沙龙等特色活动,打造博士后出站接续培养全链条体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生活方面,配备1256套人才公寓、11万平方米国际街区及双语学校、国际医疗中心,“食宿娱行购”5分钟生活圈,让人才“工作有舞台、生活有滋味”。

      线上,依托“英才威海网”,打造留学人才服务、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线上专区,30项高频服务“掌上办、随时办”,提升服务效率和体验。国际人才港立足威海区位优势与人才工作基础,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科技、公安、经区管委等部门单位,推出多项具有首创性和竞争力的服务机制。打造日韩人才交流“黄金枢纽”,面向日韩推进人才签证与居留便利化,设立中韩(威海)城市国际客厅、RCEP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定期举办中韩人才交流大会,让日韩人才“来威更便捷、留威更有为”;创新推行“1+N”企业年金集合管理模式,增强企业人才吸引力;成立全省首个“中韩自贸区法律服务区”,为人才和企业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

      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王君秋介绍,为积极营造外国人才在威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市科技局牵头打造了全省首家外国专家综合服务平台——山东省外国专家驿站,分层分类为来威创新创业的外国人才提供工作许可办理、产业对接等24项服务,组织产业对接活动200多场,协助在威外国专家解决工作生活问题360余项。外国专家驿站依托国际人才港的平台,将更好地整合资源,吸引集聚更多外国高层次人才为威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留学人才服务工作,深入实施“海归英才汇聚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留学人才来威回威就业创业。“围绕留学人才回国‘前—中—后’全周期服务需求,人社系统构建了‘1234’服务工作体系,建好‘1个数据库’、推出‘2张清单’、联通‘3级平台’、提供‘4项服务’,全面提升留学人才服务质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华明介绍,我市今年成功获批“留学人才回国一站式服务”国家级试点。

      就留学人才出国(境)前后人事档案保存管理,张华明说:“出国前,属我市户籍的,可以存放在户籍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也可以委托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保管。回国后,原档案保管机构或者就业创业地的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具备档案管理权限的单位均可接收,不受户籍限制。”

      就推动移民事务服务“前置办理”,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政委徐海沙介绍,国际人才港设立移民事务服务站,将出入境前沿阵地直接嵌入国际人才聚集区,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为外籍人才提供更精准、更贴心、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国际人才港移民事务服务站常态化开展涉外政策法规宣传,并协同对接相关部门解决外籍人才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跨领域问题。

      国际人才港是智慧谷实现“全国一流创新型产业生态”目标的核心载体。“我们将打通与国际人才港科创、转化中心的链接,通过联合攻关、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促进高校资源、研发力量与企业深度合作,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威海智慧谷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骁介绍。(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