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李文思)9月25日,记者从市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稳健向好、进中提质,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建介绍,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大抓经济鲜明导向,从“政策驱动、产业强基、消费引领”三个维度发力,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
政策是“指南针”也是“定心丸”。在政策驱动方面,我市从“顶层设计”入手,累计编制16个市级服务业专项规划,涵盖科技创新、文旅发展、养老服务等多个重点领域,持续推动服务业重点行业平稳发展。
同时,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和群众消费痛点,推出“政策组合拳”:一方面设立专项奖补资金,为企业注入“资金活水”,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激活居民消费潜力,拉动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消费品市场繁荣。“截至目前,我市各类消费品以旧换新累计带动销售62万台(辆),带动消费超55亿元。”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金表示。不仅要有政策,更要落地见效。“我们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帮助企业对接争取国家、省两级服务业扶持资金,目前已为全市300余家企业争取发改领域服务业资金,助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宗浩介绍。同时,我市积极搭建“市—区市—镇办”三级联系服务企业网络,对限上批零住餐、规上服务业等重点企业全面走访,针对企业反映的难点堵点问题,主动协调会商,帮助纾困解难,全力稳定企业经营。
在稳住企业“基本盘”的同时,我市积极夯实产业根基、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生态,推动服务业从“稳”向“优”跨越。今年以来,我市重点围绕八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加快推动科技、制造、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
作为推动服务业经济增长重要板块的科技服务业,表现亮眼。“上半年,我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4%,高于全省7.6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市科技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姜新表示,随着科技服务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布局创新平台,强化人才供给,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高效发展。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简称“两业”融合),是我市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此,我市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通过“制造+服务”“产品+服务”模式实现差异化竞争,助力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近年来,我市累计争创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单位15家,数量连续6年居全省首位,试点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专用汽车、纺织服装、轮胎等优势行业。其中,成山集团、天润工业获评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典型经验多次被国家部委和主流媒体向全国推广。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强产业”,更要“惠民生”。针对文化旅游、医养健康、体育休闲等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我市不断释放消费潜能,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在文化旅游领域,立足文化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重点围绕“陆上、海上”两端发力,深入实施“文旅惠民”“引客入威”“供给优化”“业态融合”“服务提升”五大行动,持续激活文旅市场。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爱春表示,将推动更多景区、文博场馆开发文旅消费新场景,通过业态融合互促,释放更多文旅消费潜力。
在医养健康领域,积极推动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已建成“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42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100%。针对基层医疗服务,我市实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建成10处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推动农村地区“30分钟重点疾病救治服务圈”建设,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
为打造“国际休闲运动之都”,我市持续丰富体育赛事供给,不仅连续举办14届国际铁人三项赛、13届帆船赛、20余届横渡刘公岛公开水域游泳比赛,还升级打造威海100超级越野赛、昆嵛50超级越野赛,并策划首届威海马拉松、泵道世锦赛预选赛等新兴赛事。仅今年5月底至6月初,已集中举办30余项赛事活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7600余万元。
针对居家老人需求,我市建成全省首个市域一体、覆盖城乡的市级综合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威海市6012349便民服务中心,整合3500多家加盟服务企业,面向全体居民尤其是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生活咨询、政府购买服务、紧急救助4大类268项全天候服务。(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