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李文思)10月23日,记者从市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系统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从“标准规范”到“特色多元”的跨越发展,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构建“五育融合”新格局
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伟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成立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开展“同城大课堂”思政课活动、宣讲20余次,成功打造出一批思政“金课”。
同时,我市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深化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改革,全面加强科学教育,8所学校获评国家和省级德育优秀案例,环翠区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4所学校获评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
“围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我市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落实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全域实施课间15分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逐步成为现实。”王伟介绍,目前,全市103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荣成市获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为健全“育新人”体系,我市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心理健康五大场域,印发《威海市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推动全员参与、全方位推动、全要素协同,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
基础教育实现“均衡进阶”
“十四五”期间,我市基础教育步入“扩优提质”新阶段,从“幼有优育”到“学有优教”,优质均衡的画卷徐徐铺展。
在幼有优育方面,我市新建和投入使用普惠性幼儿园52所,新增普惠性学位1.3万个;全市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超过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69.97%,均居全省前列。环翠区、荣成市、乳山市、高区、经区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认定。
“我市统筹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为全市132所公办幼儿园增加托育服务职责,进一步盘活用好教育资源。”市机构改革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梁永刚介绍。
我市探索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和响应机制,实现人口变化趋势实时感知、学位供需精准匹配。近五年,我市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项目38个,新增学位2.4万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学100%标准班额。所辖7个区市全部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成为全省首个、全国首批全域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地级市,全市城乡学校、优质与薄弱学校结对覆盖率达100%。
高中教育方面,我市稳步推进教学改革,普通高中录取率提高至60%,威海第二实验高级中学已面向中心城区招生。同时,探索初高中贯通培养机制,搭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立交桥”,让高中教育始终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职业教育与城市“共成长”
“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高职贯通培养,开设“3+4”“三二连读”、五年一贯制等长学制专业55个,实现超过三分之一的中职专业与高职、本科有效衔接。
同时,我市依托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高校资源,建成5个产教联合体、19个产教融合共同体、36个技术服务平台,为全市八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优势产业链注入人才活水,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通过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全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威海市、文登区、荣成市获评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县。其中,1所高职院校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高计划”,5所市属高职进入省级“双高计划”,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教育民生“小事”成“大事”
课后服务课程像在“超市”一样任选,智慧食堂让家长“云监工”,报名入学“动动手指就搞定”……聚焦老百姓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我市以有温度的服务,把教育民生“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大事”。
在课后服务方面,我市全面普及校内课后服务,上线5470个课程资源供学生与家长自主选择,同步打造“威海名师辅导讲堂”,汇聚450余名优秀教师,累计推出优质视频课程130期,成为广受学生信赖的“云端家教”。
聚焦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与营养”,我市首创242道学生餐标准食谱,建成首个食堂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食材溯源“一键可查”、加工过程“实时监督”、营养摄入“智能分析”,全面守护学生饮食健康。
针对“择校热”“报名难”等问题,我市创新搭建“威海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服务平台”,打通教育、公安、民政等9个部门数据壁垒,户籍、房产、社保等信息“一键调取”,中小学、幼儿园报名全面实现“一网通办”,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透明。(来源:威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