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李文思)11月12日,记者从市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我市全面推进健康威海建设,开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截至2024年底,我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08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7.5%,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不仅是数字的跃升,也是城市健康治理水平与民生温度的综合体现,代表着覆盖290多万威海人的健康防护网越织越密。”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文介绍。
“十四五”期间,我市先后获得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荣誉称号,在全省率先实现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全覆盖,建设首批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所辖区市全部建成省级健康县区,卫生健康服务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公平性得到持续改善。
强专科优队伍 筑牢医疗“硬支撑”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专科能力是引擎,人才队伍是基石。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省级专科带头领跑、市级专科及时跟进、县级专科加速追赶”为路径,逐步构建起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专科发展格局。目前,我市已累计创建省级重点专科(学科)43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1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同时,依托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加强10个市级专科联盟建设,推动联盟内人才、技术沟通交流,全面提升全市诊疗水平。
为打通急危重症救治“最后一公里”,我市在持续深化重点专科(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布局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目前,全市胸痛、卒中中心覆盖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创伤中心实现县域全覆盖。
“十四五”期间,我市构建以重点专科建设为牵引,融合骨干人才研修、科研平台搭建与激励保障的多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机制。截至2024年底,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高级职称占比,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10.6%、28.2%、81.4%。
与此同时,基层医疗人才短板也在加速补齐。“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探索推行基层卫生人才“县招镇管村用”模式,累计招聘乡村医生400余人,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占比提升到62%。“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基层卫生高级岗设置比例提高至20%,2021年以来230余人取得高级职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建伟表示。
优质资源下沉 群众更有“医靠”
“以前看专家要跑市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号”——这是“十四五”期间市民最真切的就医体验。而这背后,是我市以“扩容、下沉、提质”为抓手,破解优质医疗资源不均衡难题的持续发力。
在“扩容”方面,我市持续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充分发挥市立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等市级医疗机构的龙头作用,推进分院区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市立医院临港院区、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文登整骨医院中医骨伤治疗中心、乳山人民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从“市级集中”迈向“全域覆盖”。
“下沉”,让健康服务触手可及。全市建成6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造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30处,设立“名医基层工作站”106处,实现基层机构全覆盖。同时,持续开展“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2024年、2025年分别派出315名、300名医护人员深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
“结合‘服务百姓健康行动’,我市常态化开展巡回诊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正辉介绍,“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疾病诊疗33.27万余人次、健康宣教26.26万人次、培训带教9.37万人次、义诊达14.97万人次。
“提质”则体现在基层能力和智慧服务双升级。“十四五”期间,全市2处县级综合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建成10处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改造726处薄弱村卫生室,100%基层机构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
紧跟智慧医疗发展方向,我市广泛推行智能导诊、诊间结算、床旁结算,患者入院办理时间缩至5分钟内,实现出院“零等待”,就医效率“倍增”。
此外,我市还在18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出院患者、老年人群、孕产妇等重点人群提供专业上门护理服务。同时,在全市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安装300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立41处急救站,逐步构建完善的急救网络体系。
中医焕新机 “威海经验”全国共享
入选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医药工作经验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在我市健康答卷中,中医药改革的“威海经验”成为一张亮眼名片。
“十四五”期间,我市启动市中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环翠区升级二级中医医院,文登区打造国家中医骨伤诊疗中心,荣成、乳山分别完成中医院改建与迁建,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有中医药科室,形成中医药服务全域均衡覆盖的新格局。
为让中医药从“小众选择”变成“大众福利”,我市在全国首创“中医日间病房”,将21个针灸类病种纳入医保,减轻患者负担。同时,连续4年将中医适宜技术惠民工程列入民生实事,让艾灸、推拿等中医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累计惠及群众超120万人次,在全社会营造出“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此外,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除紧盯中医药领域,我市还高度重视公共卫生防线的布局。“十四五”期间,我市建立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系统,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疫情信息自动抓取,监测敏感性与准确性显著提升,筑牢传染病防控的坚固屏障。
全龄护安康 持续改善健康福祉
回望“十四五”,从“幼有善育”到“老有颐养”,我市还逐步构筑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让每个年龄段的群众都能感受到健康关怀。
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我市实施高血压患者免费筛查检测、符合适应症的学生免费窝沟封闭、适龄女孩HPV疫苗免费接种、妇幼健康免费检查等一系列惠民措施,共惠及90多万人。
聚焦群众“托得上”“托得起”“托得好”需求,我市持续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构建起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幼儿园托班、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等为网络的“1+N”托育服务体系,全市托育服务机构由“十三五”末的63家增至目前的284家,千人口托位数由0.6个增至5个,位居全省前列。
普惠托育服务的成绩,也折射了我市生育支持政策的力度越来越大。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市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石殿松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严格落实育儿补贴、生育保险、税费减免等政策,同步推出涵盖孕前、孕中、新生儿各阶段的14项免费妇幼健康服务。其中,产前免费检查项目比省标多4项,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病种多48种,全力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老年健康服务方面,我市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100%,创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单位5处、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镇街50处。文登区、环翠区分别获评山东省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县,我市成全省唯一连续2年获此殊荣的地市。(来源:威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