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进发
◎记者 杜晓莹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相邻的青烟威犹如三颗明珠镶嵌在山东半岛上。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对经略海洋作出重要部署。
有海有底气,向海向未来。6月8日,全市海洋强市建设动员推进大会召开,明确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努力争当海洋经济发展走在前列排头兵。汹涌澎湃的蓝色新动能,正在蓬勃向上的威海不断迸发。


立足港口
打造东北亚海铁联运贸易枢纽
“面向陆域发展短板有多短,面向海洋的优势就有多强。”威海港集团董事长车路明告诉记者,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的当天,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从威海港出炉——威海港至釜山港国际海运航线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6.47%,是省内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平均增幅的7倍。
海洋经济本身就是开放经济,我市坚持开放活海导向,变沿海区域空间“尽头”为经略海洋的“前沿”,把威海打造成面向东北亚的海铁联运贸易枢纽。作为省内重要港口城市,我市将突出港口带动作用,畅通连接海外各类通道。
去年一年,威海港集团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467.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73.33万标准箱,实现利润1.91亿元。这些数字进一步坚定了威海港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信心。
依托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建立畅通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物流、商贸大通道。到2020年,全市港口吞吐量力争突破8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万标箱。
6月2日,在威海港青威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卡车司机曹伟打开集装箱智能运输平台APP,开始了“集卡滴滴抢单”模式。
曹伟根据订单中标注的集装箱型号、运输目的地、运输距离等信息进行筛选,抢单成功后随即获取提单号、集装箱位置等信息,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订单指派人员可以在线全程跟踪订单完成情况。
在威海港,“互联网+港口”不仅实现了集卡“滴滴抢单”,还进行了闸口无人化、轨道吊自动化建设。在推进港口装备智能化方面,威海港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港口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港口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同步。
为加快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建设进程,威海港不断推进港城发展协同化,在开通威海港—广州大朗集装箱特需班列、威海港—德国杜伊斯堡港中欧班列和韩—威—越跨境集装箱铁路班列的基础上,正在探索与仁川港的自由通航,打造“仁川空港、仁川海港、威海海港、威海空港”物流联运体系,通过“海、空、铁”立体化运输建设国际物流双向通道。
同时,威海港积极推进国际物流园与世界500强的海航集团、三宝科技公司形成战略合作,打造中韩“海、陆、空”货物集散中心,推进与国内大型供应链金融公司怡亚通及顺丰物流达成战略合作,建设面向东北亚的物流平台、信息平台、金融平台和贸易平台,整个威海港的业态将更加高端化。
一港强,不算强。我市还将整合全市港口资源,瞄准“打造国内一流港口群”的目标,推动威海湾、南海、石岛、乳山口四大主要港区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提升各港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同时,按照省沿海港口整合工作要求,积极推动威海港与青岛港重组整合、威海港与烟台港对接合作。
今年年内,威海港将开通南海港—青岛港集装箱外贸内支线、开通渤海湾—南海港“海上小巴士”,积极参与南海港LNG项目建设,尽快释放南海新区的港口优势。
日前,一批重达28.6吨、价值34.9万元的进口低温冷藏奶在石岛口岸通关只用了5分钟。常年在口岸进口低温冷藏奶的威海德邦贸易有限公司经理毕晓东说:“至少节省了2个小时,有效缩短了进口商品货架期,让我们获得了真正的实惠!”
开通口岸冷链物流“绿色通道”、创新推行“海关首席专家”制度上门服务企业、设立冷链货物通关专门窗口……对标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我市持续简化服务流程,提高通关效率,打造一批现代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新港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强统筹,我市将打造“两横两纵一环”海陆空综合运输通道,构建市域一体、国内通达、联通海外的“三大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