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国际化背景下的威海“蓝碳”机遇

2018-08-29 编辑: 宋倩

国际化背景下的威海“蓝碳”机遇

——写在2018“蓝碳倡议”国际会议举行之际

◎记者 杜晓莹 姜慧芳 实习记者 蔡君君

8月28日,2018“蓝碳倡议”国际会议在我市拉开帷幕,靓丽的“威海蓝”再次惊艳世界。这也是我市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以蓝碳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13个国家的近百名顶级专家学者齐聚威海,聚焦亚太地区蓝碳发展。

依托发展蓝碳事业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既坚持“五个导向”引领海洋强市建设,也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中海洋垃圾防治等领域崭露头角,展示出“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争当海洋经济发展走在前列排头兵”的责任和担当。抓住此次“蓝碳”机遇,我市将不断增强海洋环境保护和蓝碳发展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卓越城市。

与会人员认真听会。

特色发展引来“蓝碳盛会”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蓝碳”概念最早来自联合国2009年发布的《蓝碳报告》,指的是近岸、河口、浅海、深海生态系统中可保持的碳。

“蓝碳倡议”由保护国际基金会(CI)、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于2010年共同发起,是蓝碳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计划,其下设的科学工作组和政策工作组为全球蓝碳的科学研究、项目实施和政策制定等工作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蓝碳倡议”工作组是“蓝碳倡议”的科学支撑机构,每年选择典型蓝碳生态系统所在地举办年度会议。

因海得名,依海而建,借海而兴。威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更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大海洋新区之一的南海新区。全球性的“蓝碳盛会”之所以选择威海,正是看中了我市巨大的“蓝色优势”“蓝色基础”及“蓝色潜力”。

“为这次会议,我曾经三次来到威海,对威海‘千里海岸线 一幅山水画’印象深刻。无论是海洋经济发展还是海洋生态保护,威海做得都非常出色。”自然资源部综合工作小组成员刘岩说,“蓝碳倡议”国际会议之所以选择在威海召开,最主要的原因是威海优越的蓝碳发展自然条件,不管是海岸带生态系统,还是健康养殖生态系统。

蓝碳具有多重价值,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刘岩认为,目前全球的蓝碳都在起步阶段,威海可以抓住这个机遇优先发展,推进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为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美国西尔维斯特气候联营公司湿地科学及滨海管理部部长兼国际蓝碳科学工作组联合主席Steve Crooks博士对此次会议的主场地印象深刻。他认为,威海在海洋生态资源及环境的保护上做了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工作,拥有盐沼、海草床等丰富的蓝碳资源。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威海对蓝碳的重视以及威海人的热情。

多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海洋强市”战略,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远洋捕捞、海珍品养殖和水产品加工能力全国领先,培育了千亿级的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2017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6%,被评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中国海洋食品名城。

与此同时,我市还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目前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60%以上,清洁和较清洁海域达到99%,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与会人员现场讨论。

聚焦发展形成“蓝碳共识”

本次会议主题为“提高认识、凝聚共识、促进合作、共谋发展”,旨在增进国际社会对亚太地区蓝碳发展的了解,推动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蓝碳有关的科学研究,为全球的蓝碳增汇技术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方案提供创新思路和智慧。会议通过了“2018威海蓝碳合作倡议”,呼吁所有参与者支持中国威海推动蓝碳研究管理能力发展和国际合作。

会议首日,部分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中国蓝碳发展》《蓝碳与蓝碳倡议》《蓝碳:从理论到实践》《沿海地区蓝碳生态系统》等主题演讲,分享蓝碳研究方面的成果和实践经验,交流国际蓝碳政策发展等热点问题,并探讨渔业生态系统和海洋微生物碳泵在海洋碳汇中的重要作用及纳入蓝碳生态系统的可能性。会上,中国政府推动蓝碳发展的政策和实践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国家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工作小组召集人张占海说,“蓝”和“碳”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将海洋与气候变化这两大全球最为关注的话题有机联系起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海洋方案,也为海洋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张占海表示,威海作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系统修复整治等各方面都走在前列,在蓝碳领域也开展了很多有益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希望威海能在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整治以及其他服务功能等方面进一步开展试点工作,争取为全国蓝碳试点工作提供“威海样本”。

“威海在蓝碳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这次会议的召开将有力地推动威海蓝碳产业的发展,大幅提升地区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姜清春表示,蓝碳产业必将成为威海乃至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第一次来威海参加蓝碳会议,感谢威海市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的支持。”联合国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博士Chris McOwen从环境发展的角度建议威海,要把城市人类生活和自然结合起来,有效防范自然灾害。

专家观点获得与会人员掌声。

抢抓机遇延伸“蓝碳链条”

构建发展海洋碳汇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减排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市近海海洋生物多达779种,拥有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发展蓝碳事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基础条件。2011年,我市在东楮岛建立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对海洋生物固碳进行连续性监测。至今,我市已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等40多个海洋生态整治项目。

“蓝碳对于蓝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在威海蓝色海洋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保护国际基金会海洋与气候项目高级总监兼国际蓝碳科学工作组联合主席Emily Pidgeon说,威海有着包括丰富盐沼、海草床资源在内的滨海生态系统。

对于威海蓝碳工作的开展,Emily Pidgeon建议,一方面确保滨海湿地得到良好的修复及保护,包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重要滨海湿地,为海洋鱼类打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一方面还可在滨海地区建立以碳汇为导向的保护及修复项目,利用碳市场及其他机制进行碳交易以支持这些保护及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威海发展蓝碳优势明显,海洋碳汇中的三个业态有两个都在威海。而且威海的渔业养殖在中国占了大半江山,有着丰富的渔业碳汇资源。”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认为,把蓝碳理念注入海洋产业,将对城市发展带来巨变。比如不起眼的池碱蓬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加工池碱蓬菜籽油、工艺品等,进行产业链延伸,放大蓝色经济效益。

目前,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南海新区合作共建国家海洋碳汇研发基地暨海洋碳资源交易所,发掘海洋碳汇的巨大开发潜力。

作为山东半岛重点建设的海洋经济新区,南海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海新区将立足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碳汇,充分利用海藻、牡蛎养殖、海草床和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等特色优势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科研平台,以构建海洋碳汇研究“1113”工作体系为切入点,加快建设5万平方米的“蓝碳大厦”,努力建设国家蓝碳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