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面向世界“秀”出威海蓝

2018-09-03 编辑: 宋倩

面向世界“秀”出威海蓝

◎记者 杜晓莹

8月28日至9月1日,2018“蓝碳倡议”国际会议的召开让威海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威海,共同探讨亚太地区蓝碳发展并发布“威海倡议”。

“蓝碳倡议”由保护国际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于2010年共同发起,“蓝碳倡议”工作组每年选择典型蓝碳生态系统所在地举办年度会议,威海是该工作组第一次选择举办年度会议的中国城市。据主办方介绍,选择威海的最大原因就是威海优越的海洋生态基础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牢记总书记嘱托,我市奏响经略海洋乐章,以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争当海洋经济发展走在前列排头兵为目标,牢牢坚持“五个导向”,将这抹亮丽的“威海蓝”不断提纯、凝炼。

大美海岸线。 资料片

科学用海

千公里海岸线展最美画卷

我市始终坚持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不断强化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今年,我市出台了《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坚持“产业强海、科技兴海、科学用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等五个导向,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由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到更重要的位置。

就在7月份,两部“蓝色法规”再次划定生态保护的红线。我市编制完成的《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于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引领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实践;《威海市湾长制工作方案》颁布实施,要求全市主要海湾全面推行湾长制,对海湾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按照规划用海、集约用海、依法用海的总体要求,我市对全市岸线和海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在严格保护、禁止开发生态敏感区域的前提下,集约高效利用岸线和海域资源。截至目前,为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我市坚持用海项目限制性进入,先后拒绝总投资280多亿元的项目。

规范海域使用管理,要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多规合一”要求,严格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修编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至今,我市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将全市1046平方公里的岸线资源全部纳入规划范围,将全市海岸资源划分为12大类,海域专项规划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海洋区划规划体系,海洋产业规划方面制定了《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等20多项专门规划。

不仅要科学保护,也要科学利用,让“蓝色优势”充分彰显和发挥出来。通过海洋产业园区化布局,引导海洋产业项目向园区和基地集聚,我市先后培育了海洋生物医药等12个特色园区,其中4个园区成为全省首批海洋特色园区。2017年,4个省级海洋特色园区形成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61项,实现涉海业务收入732.2亿元,成为海洋经济全要素发展的新亮点。

“蓝碳对于蓝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在威海蓝色海洋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保护国际基金会海洋与气候项目高级总监兼国际蓝碳科学工作组联合主席Emily Pidgeon博士十分看好威海的蓝碳发展。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贝藻碳汇实验室、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海洋生物与碳汇研发基地等,与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青岛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国内海洋碳汇研究的主要科研院所和团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海洋碳汇研究。

正是得益于长期以来坚持最科学的规划引领、最生态的海域使用、最严格的保护管理和最积极的涵养修复,我市成功创建了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获得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并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表示,将以海洋与渔业应急指挥中心为载体,综合利用海域本底调查结果,实现对全市海洋数据资源的全覆盖,建设国内先进的海洋大数据中心。同时,加大集约高效用海力度,严格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严格海洋开发管控,严格保护自然岸线,推行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一步提升科学用海水平。

海鸥逐浪醉游人。 资料片

生态护海

碧海蓝湾就是金山银山

自然资源部综合工作小组成员刘岩博士在“蓝碳倡议”国际会议上这样评价威海:“为了这次会议,我曾经三次来到威海,对威海‘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印象深刻。无论是海洋经济发展还是海洋生态保护,威海都非常出色。”

通过综合整治、植树造林、修复湿地、恢复植被和增上旅游、健身设施等方式推进海岸景观生态化建设,我市建设清洁沙滩200多公里、千公里生态廊道和30多个公益性滨海公园、7处大型滨海旅游度假区,形成了环绕整个海岸线的生态景观链。

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近千公里,拥有较大海湾30多个,海岛185个,海洋是威海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去年,全市不仅海洋生产总值达1307.5亿元,占全市GDP的37.6%,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更是达47%以上,近海海域水质达标率100%。实现了发展和保护“双提升”。

家住东部滨海新城泊于镇松徐家村的车淑燕每天傍晚都会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到家门口的逍遥湖公园去转一圈。车淑燕说:“20多年前的虾池子荒滩一转眼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逍遥湖公园,我们这些住在附近的人真是沾了光,心里别提多欢庆!”

逍遥湖公园所在的区域曾是一片荒滩,后来弄起了虾池子,建了一些零零散散的小砖房,经多年的海风吹、浪花打,无人看管的小砖房早已变得破旧不堪,让周遭的岸线生态环境显得更加杂乱。

像车淑燕一样,以前即使住在大海附近,村民们也看不到美丽的海景。现如今,逍遥湖“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完成率达到91%,获评国家蓝色海湾行动示范工程,这里的人们推开家门就能看到“海”“湖”两种风景。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加强海洋生态修复整治,除了“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进展顺利,项目区海域海水水质已由实施前的三类提升为二类,海湾纳潮量增量达到110%,上游排污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刘公岛、海驴岛、南小青岛、大王家岛及鸡鸣岛成功列入全国“生态岛礁”整治工程项目库。

6月8日,市海洋与渔业局举办了世界海洋日宣传活动,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和活动规模,持续开展17个断面的海洋垃圾监测和4条河流的流域入海垃圾监测,加快24项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海陆污染防控,市区陆源入海排污(河)口监测评价率100%。

2018“蓝碳倡议”国际会议上,不少专家认为,构建发展海洋碳汇项目不仅是保护环境,也是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推进生态护海,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完善海陆污染统筹防治体系,组织实施海洋垃圾防治国际合作,制定海洋保护区总体规划和配套管理制度,开展海域海岛海岸带修复整治及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工程。我市还将实施“退建还海”工程,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海洋环境风险排查整治,提升海洋灾害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