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

向世界发出威海声音

2018-10-30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10月30日讯 (记者 杜晓莹)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10月29日,2018第七届海洋大会在威海召开。在本届大会的主题报告环节,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王传良也作了“坚持五个导向,全力推进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建设”为题的主题报告,站在经略海洋的最前沿,向世界发出威海声音。

我市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长近千公里。2017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30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37.6%。参会嘉宾为威海海洋经济的发展“点赞”,并难掩对威海这座城市的喜爱。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水产及渔业厅厅长基思·科威尔在大会表示:“首先我们要向威海学习领先的渔业技术,清洁水质等生态文明建设也值得借鉴。”

科学用海

合理配置海洋资源

科学统筹规划是海洋开发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

统筹布局方面,我市出台《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六大重点园区、五大高端产业园、四大港区及临港产业、八大海洋特色小镇的发展布局,构筑了近岸、海岛、远海、远洋的多维开发布局。

规划引领上,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并组织实施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岛保护规划及海洋渔业发展规划、海洋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滨海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涉海产业规划,促进海洋开发科学布局、高效推进。

否决120多个不符合区划规划、近两年自然岸线保持“零占用”……科学集约用海方面,对用海项目实施联合把关,杜绝不符合区划、规划的用海项目,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项目。

科技兴海

健全海洋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紧紧围绕海洋产业发展这个核心,我市构建支撑有力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围绕海洋高端平台的打造,我市在海洋生物、海工装备等领域,建设涉海类科技创新平台80多家;国家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等一批涉海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正在加快打造,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为汇聚更多海洋高端人才,我市制订“海洋产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培育引进涉海类高端人才团队项目,加大海外引智引才力度,建设海外引才工作站14个。引导驻威高校加强海洋学科建设,加快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等平台载体。

此外,我市还围绕海洋产业需求,深化校地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北斗七星”一体联动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产业强海

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由海洋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迈进,必须大力实施海洋产业提升工程,加快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间的跨越延伸,努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首先,我市推动海洋一产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推进海洋资源开发由近岸浅海向深海远洋拓展,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打造海洋生态牧场,成为全省海上粮仓建设的核心区。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多年居国内地级市首位。

其次,继续推动海洋二产由产业低端向高端攀升。重点打造以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医药产品为主的海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工企业达到868家,年加工能力达到517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冷冻调理海洋食品、海带食品、海产品罐头生产基地,海产品加工产值超过830亿元,被确定为中国海洋食品名城。

融合发展是海洋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我市推动海洋产业由一二产为主向产业融合发展跨越。海上重点建设多功能海上休闲平台,陆上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创建全国唯一的中国休闲渔业之都、中国休闲渔业旅游魅力市。

生态护海

加快建设美丽海洋

纯净的“威海蓝”获得了与会嘉宾的“点赞”。我市把海洋环境保护作为首要前提,对海滩、海域、海湾、海岛、岸线实施最严格保护。

我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行,实施近海养殖清理整治行动,近几年先后清理近海养殖20多万亩,实现近海海域功能由养殖为主向旅游为主的转变;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修复受损岸线75公里,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45%以上。

坚持海陆污染一体化治理。与美国纽约结成海洋垃圾防治“伙伴城市”;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加强陆源污染防控,在全域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推进陆地与海洋环境共管共治。

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监管并重。在开展集中整治的同时,率先出台《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威海市沙滩保护管理办法》等,构建海岸带综合协调管理框架,为海洋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开放活海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开放活海是推进城市国际化的重要途径。8月,2018蓝碳倡议国际会议,13个国家的100多名相关领域人员参会,威海在蓝碳领域的努力得到了各国专家的认可,此次世界海洋大会更在海洋创新发展的国际领域有力发出了“威海声音”。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拓展海洋发展空间。科学策划海洋产业链条,精准推进产业链招商,重点推介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邀请境内外企业到海洋高技术产业园等实地考察、推动合作。

同时,我市支持企业“走出去”,全省在建的4处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全部由我市承建,荣成市和俚岛海科斐济基地分别入选全国首批农(渔)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境外农(渔)业合作示范区,海外合作加快向集群合作方向转变。

对韩合作方面,我市加快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与韩国仁川沟通对接,推进“四港联动”物流一体化工作,打造中韩海上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