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市第六届道德模范

刘昌仁:一句话的承诺 一辈子的奉献

2019-10-16 编辑: 乔莉

    刘昌仁,男,1934年3月出生,高区田和街道老干部支部宣传委员,“夕阳红”宣讲团团长。他1953年8月参加工作,195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10月退休。60多年来,他始终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凭着对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持之以恒从事业余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累计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4000余篇、200余万字。他一手组建了田和街道“夕阳红”宣讲团,在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刘昌仁先后获得 “新华社优秀通讯员”、“山东省模范老人”、“威海市模范老人”、“威海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高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坚守阵地,小学文化的他撰写大量优秀作品

    “搞新闻,就要腿勤、眼勤、嘴勤、脑勤、手勤”,刘昌仁如是说。但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来说,要想当一名合格通讯员谈何容易。一开始,他照葫芦画瓢摸索着写了一年多,但50多篇稿子一篇也没发表。可刘昌仁就是不气馁、坚持到学校找老师补课,并省吃俭用购买专业书籍,自费订阅20余种报刊,一有空就抱着书本“啃”。

    为了寻找新闻线索,他还经常利用工休间隙到处转、到处听、到处看,晚上回家后秉烛夜战,在他的努力下,终于一篇《里口山青年突击队打成了一口岩石井》见诸报端,这篇“处女作”让刘昌仁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刘昌仁不分时间、地点,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1971年他因病到天津南开医院治病,发现有位杨老太救助流浪儿童的感人事迹,经详细采访后写了篇《年逾八旬的杨玉花老太助人不图名利》的稿子被天津日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发表; 1990年采写的《乡镇企业自力更生生产出口渔杆》和《一次性输液器填补国内空白》两篇稿子分别被新华社刊发国内头条新闻……刘昌仁先后多次出席过全国新闻工作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并连续两次受到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的接见。

    1994年退休后,刘昌仁也没放弃新闻宣传,整天穿梭于企业、学校和社区,他忍着病痛,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整理出长达近万字的系列报道《中国乡镇之星——田村镇》,在省电台、中央电台连续播出,引起强烈反响。他采写的稿件先后荣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人民日报》二等奖、省级一等奖,并被《直播威海》聘为特约记者。

    坚定信念,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刘昌仁说,“用手中的笔来反映发展新貌,是我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尽好的社会责任。从入党那天起,我就开始校对我的人生坐标,并把目标锁定在为党贡献一切、奉献一生上。”简单一句话,道出了刘老对党的拳拳之心。

    刘昌仁是在组织关心下念完小学的,完小毕业后,他被安排在里口乡任团总支书记。他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加入共产党后,他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即使在身患严重胃溃疡的情况下,仍连续坚守岗位第一线,直到晕倒在现场。1953年,因工作需要,组织动员刘昌仁兼任“文登大众报”通讯员。刘昌仁虽然文化底子薄,但还是毅然应承下来。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组织安排的工作他都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始终把干好工作作为人生第一追求,直到退休,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的发言,让刘昌仁热血沸腾,感慨万千。受到鼓舞的他决定再为党尽份力,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联系老党员进社区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他说,“我经历过大灾大难,见证过历史变迁,是共产党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我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告诉后辈,一定要拥护党的领导,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之后,刘昌仁迅速组建了田和街道“夕阳红”宣讲团,宣讲团由18名老党员自觉、自愿参与,年龄最小的80岁,最大的94岁,平均年龄达85岁。老党员宣讲团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围绕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中心工作,依靠社区党校、文化中心和活动广场、学校等主阵地,结合炕头、街头等辅助阵地,全方位开展宣讲活动,在基层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学习高潮。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夕阳红宣讲团又以顽强的意志坚守在宣传一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2017年12月17日,刘昌仁走进田和机关学堂,为机关8090后青年开展党课宣讲,此时,老人刚刚经历了第三次住院治疗。看着老人侃侃而谈的精气神儿,不少年轻机关干部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身边的榜样,我们致敬的榜样!”青年干部张蕾激动地说。

    坚持不懈,发挥余热奉献自我

    刘昌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人生经验,优良的传统作风,他还充分发挥余热,兼任田村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田村巾帼表演队和剪纸艺术队的联络员。

    他活跃在街道、社区、居民楼宇,认真宣传讲解党的政策,到学校参加义务辅导130余场,牵头组织老年业余文体活动200余次。一次,他在组织老年公益活动时,因前列腺毛病,裤子尿湿了一片,为了不影响活动效果,他坚持留在现场直到活动结束。

    在刘昌仁的影响下,老伴生前不但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还积极参与双拥工作,每年为驻地官兵缝制鞋垫逾百双,成了远近闻名的拥军模范。老伴还把剪纸带进幼儿园、学校和社区,培养了一大批剪纸爱好者,极大地促进了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刘昌仁身体不好,常年打针吃药,女儿下岗,女婿生病,家境并不宽裕,但他始终坚持不向组织伸手,并积极把爱心奉献给社会。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向组织捐出一个月的工资作为特殊党费;玉树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他在医院里把刚收到的稿费捐给了灾区;党发给困难党员的慰问金,他又多次作为特殊党费上交了党组织……

    由于工作劳累他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低血糖、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2017年10月9日,刘昌仁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医院,经过近十天的治疗,老人左臂还是存在麻痹感,需要继续住院治疗。可是老人惦记着党的十九大就要召开了,他要领着宣讲团的成员们开始十九大精神宣讲。10月18日,老人倚在病床上收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听到激动处,老人下意识地鼓起掌,连连叫好。老人聚精会神专注的神情深深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这老爷子好精神啊!”临床陪床的家属竖起了大拇指。“我得赶紧出院啊,我都急得坐不住了,我得和我的伙伴们好好商量下,得赶紧动起来了。”在刘老的坚持下,10月20日,刘老办理了出院手续,10月21日,老人就召集了另外一名团员走进田村社区广场,现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我和我的老伙计们有一个共同约定,只要有一个人在,就要一直讲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刘昌仁笑着说,满脸的幸福与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