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点了就来食堂吃,还能和老姐妹们说说话,日子过得很舒心!”10月22日中午11点,在文登区高村镇后泊村的幸福大院,92岁的刘淑贤准时来报到。老人高兴地说,以往不是自己做饭就是让儿子送饭,自从有了这幸福食堂,再也不用为了一日三餐麻烦。

刘淑贤有一儿三女,三个女儿都在城里工作生活,只有儿子在身边。尽管自己吃得不多,但还是觉得给儿子增加负担,所以幸福食堂一开放,刘淑贤就立刻报了名。现在,共有17名像她一样的老人在幸福食堂就餐。
中午的后泊村幸福大院饭香扑鼻,只见刘淑贤餐盘里有红烧鲅鱼、圆葱炒蛋、蒜香茄子和西红柿鸡蛋汤,主食是热腾喷香的葱花饼,老人们只需6元就能饱餐一顿。
后泊村有166户43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0多人,空巢、留守、独居的老人越来越多,面对众多老人迫切需要照料的现实,后泊村于去年年底建起了幸福大院,开办了幸福食堂,为村内独居、自理有困难、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并给予日间照料等服务。
老人白天可就近“入托”,晚上回归家庭,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由村党支部组织村内党员提供送餐服务。幸福大院不仅能有效解决老人基本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问题,还可为他们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丰富和充实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像后泊村这样的“幸福食堂”,高村镇共有15个,175名老人在食堂尝到了“家门口的幸福滋味”。幸福食堂采取镇上帮助一点、村里补贴一点、个人收取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互助一点的“五个一点”运营思路,每建成一所幸福大院,镇党委政府将给予2万元补贴,并在春节、老人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里向幸福大院提供米、面、油、鱼等物资,帮助改善老人生活。参加幸福大院的老人每人每天仅收取少量伙食费,剩余费用由村集体补贴承担。
“幸福食堂的开办还促进了乡村风气好转。”高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金生说,将幸福食堂打造与道德体系建设联系起来,在幸福食堂外开辟幸福菜园,发动党员村民义务种植,帮助食堂节约成本,丰富老人的菜谱,这样的善行义举都作为“德善之家”的加分项,成为“德善之家”可以享受农业社会化服务、子女学业补助等多方面的“德善优惠”,家中老人还可享受照料服务和就餐的“幸福折扣”。
文登区鼓励各镇街因地制宜,发展乡村食堂,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在张家产镇,镇党委政府还引入了社会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全镇9个村打造了“幸福餐桌”,提供送餐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文 文登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