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区

退伍老兵自费收集红色文物40载 在收藏中寻找国家记忆

2019-10-25 编辑: 谭立勇

    威海市高新区田和街道西河北社区的收藏达人李永健是社区的名人,因为酷爱收藏红色文物,他经常被邀请到社区等地讲解红色文物历史,社区里不少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收藏老李”。截至今年,他专注收集红色文物40载,家中各类老物件已达上万件之多。

    几年间走遍上千个村庄

    前一段时间,李永健又将自己多年苦心收藏的200件红色文物捐给了文登区天福山起义红色文化纪念馆。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捐赠文物了,此前,他曾经给威海市档案局、文登区图书馆捐赠过多件文物。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退伍不褪色,我以捐赠报国家!”

    李永健说,一件文物记录一段历史。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需要有人去寻找。

    李永健的红色情怀与其军旅生涯紧密相连。他1966年参军,新兵下连后担任驯马员。一次,一匹军马因受鞭炮声惊吓而狂奔不止。眼看路上一些儿童躲闪不及,李永健一下子拽住了军马缰绳,在制服军马过程中,他的右手臂骨折、肺部破裂,住院治疗一年多。1970年,因伤病不宜继续服役,李永健带着一枚二等功奖章退伍返乡,后被安排在刘公岛上做导游。

    一次,李永健为一位老红军作讲解。老红军在参观北洋水师文物时感慨地说:“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可惜还有很多文物都找不到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永健想起老家文登区是胶东革命老区,许多村子里都有老物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有责任和义务收集红色文物,传播红色精神。”思虑再三,他决定不干导游了,回老家收集红色文物。

    后来,李永健每天骑着自行车下乡进村,去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几年间,李永健走遍了文登周边区县上千个村庄、上万个家庭,骑的自行车先后换了5根链条、7条车胎。有时为了一件老物件,他能连续跑上五六趟。

    慷慨捐赠20余次

    如今,在李永健家里,两个储藏室和三室两厅的房间里,摆满了上万件红色文物,有天福山起义时用过的大刀、长矛等,也有抗战时期的军用地图、茶碗、望远镜、马灯等,还有我军缴获日军的钢盔、马鞍、军刀、地图等战利品。

    李永健收藏出名了,一些文物贩子盯上了他的藏品。一次,有人找上门要高价收购8张地图,被李永健断然拒绝。他说:“我收藏红色文物从来没想过要挣钱,给再高的价钱也不卖。”

    多年来,李永健没卖过任何一件红色文物,反而无偿捐献了不少。2008年的一天,某部一名军人登门找到李永健,称其所在部队是天福山起义后组建的,因为部队建设军史馆,需征集天福山起义文物。听后,李永健毫不吝啬地将天福山起义时的大炮、土枪、大刀、地图等30余件文物无偿捐了出来。后来,部队特意派人给李永健送来一面锦旗,上书:红色收藏家,拥军带头人。

    至今,李永健的慷慨捐赠已多达20余次。1996年,文登博物馆改造扩建,他一次性捐赠100余件珍贵文物;2015年,天福山烈士纪念馆落成,他主动捐赠藏品300多件;《苦菜花》作者冯德英文学馆建成,他又将100余件胶东革命文物送给文学馆展览……

    40年来,李永健收藏红色文物到底花了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如今,每当有社团组织抗战纪念活动,李永健都会自发带上自己的藏品参加展出,为参观者讲解红色传统;每年高新区人武部开展新兵役前教育、中小学开学第一课,他都有请必到,向青少年传播红色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