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我市举办,届时,包括21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80名高层次专家将齐聚威海,为我市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全新局面建言献策。
本次大会邀请到的两院院士来自高分子化学、新能源材料、地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野生动植物生态与保护管理、动力机械等多个领域,将与我市企业展开深层次地对接洽谈,一场人才交流的盛会即将拉开帷幕。
■胡文瑞

1936年出生于上海市,中国科学院院士,液体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早期从事磁流体力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转入日地物理研究,对太阳活动区磁场、太阳耀斑的波动模型、日冕瞬变的活塞驱动理论等经典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在天体物理方面,研究了密度波理论共转奇异性以及非线性不稳定性问题,提出星系螺旋结构的星系激波理论,利用摄动展开求出了射电双源射流的精细结构。近年来主要从事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对浮区热毛细对流有较大学术贡献,主持了多项国内的微重力研究计划。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欢成

1938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香港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ICE、IStructE资深会员。曾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十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先后在华东建筑设计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从事建筑工程设计。
长期致力于创新和优化设计研究。作为设计总负责人,主持设计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建筑。作为主要设计者,第一次将30米直径天线卫星地面站成功地设计在软土地基上,获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1994年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建章

1937年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市,中国工程院院士,野生动物学家。曾任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院长。
长期致力于野生动植物生态与保护管理工程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是我国野生动物学科和野生动物管理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结合我国国情,首次提出“保护、驯养、利用”的野生动物管理方针。提出创立濒危物种的管理、生境选择与改良等理论奠定了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等,并编著了我国第一部《野生动物管理学》和《自然保护区学》,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事业作出突出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涌

1935年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
长期致力于流态化、反应工程领域、循环经济领域相关学科的研究,是行业内公认的领军人物,为中国化工领域中流态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和推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所研究的气固循环流化床、气固超短接触催化反应器等已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在清洁化工工艺与工程、产品工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6本。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维斗

1932年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国家煤燃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能源战略与技术工作组中方组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
近年来,致力于研究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和节能问题,提出和倡导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战略,承担若干个国家级能源战略研究课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对我国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后获国家教委、电力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广商

1935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控制技术专家,中国航天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主要开创者。曾任第一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研究员,第十八研究所所长、科技委主任。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顾问,第十八研究所首席专家。
长期从事火箭飞行控制执行技术研制,将火箭动力技术、控制技术与测量技术融于一体,研制了多种火箭推力矢量伺服机构系统以及近百种适宜于集成化、整体化和机电一体化的伺服控制、动力、测量器件,在中国航天飞行控制技术上功勋卓著,将我国推力矢量伺服技术和高超音速空气动力操纵面伺服技术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裕琨

1933年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燃烧学专家。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燃烧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致力于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和燃煤污染物减排方面的研究工作 。发明了用于火力发电厂的风控浓淡煤粉燃烧技术;研制了高效、低阻的煤粉浓缩器;研发了风包粉和浓淡燃烧的融合技术,并已实现产业化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原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清泉

1938年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绝缘技术专家。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
长期致力于工程电介质基础理论及应用、纳米电介质及其复合物结构性能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2017年,首次提出了一维纳元胞的概念,使纳米电介质击穿理论取得了革命性进展。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嘉麒

1941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国际单成因火山委员会领导成员,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等职。
长期从事地质、环境研究,对中国广大地区及南极、北极等地区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科学考察,参与了振兴东北、开发新疆、浙江沿海综合发展和淮河流域环境的战略研究,在火山地质、环境地质及古气候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创新性工作,培养硕士、博士60余名,获得多项国家和部委奖励,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玉明

1941年出生于吉林省梨树县,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
作为第一发明人和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8项。2004年获“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都有为

1936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磁学和磁性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致力于磁性、磁输运性质与材料组成、微结构关系的研究。较早在国内开展颗粒膜磁光效应与磁电阻效应、反常霍尔效应研究工作,后转攻自旋电子学领域,开拓性地研究了半金属与稀磁半导体材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现重点研究纳米材料的磁性以及与自旋相关的输运性质。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庞国芳

1943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南县,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学检测技术学科专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长期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农药兽药残留微量分析技术研究等。在研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和样品制备技术方面颇有创新。研究制定了141项国际、国家检测技术标准;出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论著1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5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国际AOAC组织颁发的科学技术奖励6项。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温福

1955年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中国工程院院士,农学家。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水稻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北方粳稻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创建了以籼粳稻亚种间杂交与理想株型为基础的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立安

1957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联系专家,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膜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密闭空间环境工程领域的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对推动中国环保行业及导弹阵地环境保护事业的技术起步作出了较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起峰

1958年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市,山东威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光测图像技术与光测实验力学专家。现任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973”项目技术首席等职务。
从事实验力学与图像测量中大型结构变形测量、大尺度运动测量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SCI论文80余篇,E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永舫

1948年出生于重庆市,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特聘教授。
长期致力于电化学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多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北京市科技技术奖。在聚合物太阳电池(PSC)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以及电极界面修饰层材料、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研究者,对我国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毅

1967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
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化学研究。曾建立了溶剂热制备非氧化物材料的方法,提出了多种二元特征结构协同策略,实现了系列复杂结构的功能纳米材料的构筑;提出了利用无机固体中丰富的相变行为及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等新思路,来实现电、声输运的同步调制,获得了高效热电材料;发展了无机类石墨烯化学,解决了其超薄结构无法给出精确原子位置的难题;揭示了系列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的精细结构、电子结构与热电、光电基本性能之间的调控规律。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继宗

1945年出生于北京市,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外科医学家。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系教授、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神经外科联盟执委。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与临床基础研究。主持了国家“九五”至“十一五”脑血管病外科治疗攻关课题,研究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烟雾病等形成与出血机制,攻克手术关键技术,主持制定了我国《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推广规范化的脑出血外科技术。在国内率先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把神经外科手术从脑解剖结构保护提升到脑功能保护,把我国神经外科医疗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准。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小卫

1962年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色金属冶金专家。现任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首席专家,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稀土冶金与材料研究、工程化开发与应用工作,在稀土资源高效清洁提取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发明了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新技术、离子型稀土原矿浸萃一体化等专利技术,并成功为国内外40多家稀土企业解决了氨氮废水、放射性废渣等污染问题,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锋

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材料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与环境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清洁能源领域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高技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Chem。Rev。、Adv。Mater。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2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何梁何利科技奖及国际奖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国法

1960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专家。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天地科技开采设计事业部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煤炭高效综采理论、技术与装备体系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液压支架与围岩“强度耦合、刚度耦合、稳定性耦合”的“三耦合”原理和设计方法;主持研发了世界最大采高的8.2m超大采高综采和20m特厚煤层综放、世界最小采高的0.6m-1.3m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和最大倾角的55°大倾角综采等系列技术与装备;主持建立了我国综采和液压支架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成套技术完全国产化,产品出口到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