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

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下 威海的一笔一划都是精致

2019-11-01 编辑: 仲鹤

8月9日上午,赤山渔港码头上,迎着阳光,船员张志强站在船边,踌躇满志。几个月的休整后,他和脚下的远洋鱿钓船即将再次出发,开启新一轮的帆征五洋之旅。

凭海而生,向海而兴,绵延千里的海岸线赋予了威海发展的无限生机。几十年的探索,威海的渔业经济已逐渐从小到大、从近及远,从“浅蓝”驶向“深蓝”。

“不出海,怎么能赚到更多钱?”路途虽漫长,可张志强并不沮丧。毕竟,从普通渔船到远洋拖轮,赤山集团的发展壮大证明:面对广袤的海洋,走得越远,收获才更多。

赤山集团捕捞产业的演化变迁,也像极了威海渔业的沧海桑田。

碧波荡漾之中,亦有良田万顷。从1991年第一艘远洋捕捞船起锚开始,威海探索远洋的“触角”越伸越远。斐济、乌拉圭、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作为北方唯一的远洋捕捞基地所在地,几十年间,威海远洋船舶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全世界各大海域。

从陆地走向海洋,需要一份勇气;从海洋回归陆地,则需要几分智慧。

从零下60度的超低温冷库取出,摇身一变成为能吃、能看、又能敷的各类产品,蓝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一条金枪鱼就能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有了精深加工,‘废物’也能变‘黄金’!”蓝润生物总经理孟祥富一语道破背后“玄机”——全国首家金枪鱼骨胶原蛋白肽项目的生产,让几块钱一公斤的金枪鱼鱼骨鱼皮也成为每公斤数千元的“香饽饽”。

翻开《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35个高科技项目赫然在目。更多类似于金枪鱼骨胶原蛋白肽这样的高科技重点项目已陆续实现投产。

从“威海捞”走向“威海造”,如今的威海,119个省级以上涉海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为科研成果孵化提供了良好土壤,也正带动众多新兴海洋产业加速崛起。

崛起的背后,是威海对于人才的不懈追求。

“威海有着很好的区位、很好的生态、更需要一个足够有分量的人才基地。”8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院士张偲的话一语中的。

当天,他与其他12位专精于海洋产业的院士专家接过了特意为他们颁发的大红聘书。威海市海洋发展院士(专家)顾问团成立,便拥有了卓有分量的发展“智囊”。

一场活动,折射出威海在海洋领域对招才引智的火热进程。

仅在今年,全市各部门已深入走访对接了41家涉海高校院所,800多个成果在内的“海洋科研成果清单”如滚雪球般纷至沓来。一个个为人熟知的姓名,将撑起威海经略海洋的未来。

“村子富了,可都靠着我们的海草房。”东楮岛村党支部书记王本胜一谈起自家的渔家乐,便笑得合不拢嘴。

打渔为生的村民坐地变身“甩手掌柜”,如今的东楮岛村,110多家充满渔家风情的民宿成了这里最闪亮的“名片”。沿海小镇建设、海洋生物观光、海上游乐垂钓、渔家乐体验……一个又一个滨海旅游项目,不仅富了村子,更组成了全市海洋发展的生态产业链。

2018年,全市休闲渔业产值达到95亿元。而随着逍遥港蓝色海湾、刘公岛生态岛礁等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的陆续进行,“生态”又将成为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而在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下,威海对海洋的探索并未止步。依托2600余平方公里市区资源,挖掘万余平方公里近海潜力,探索远洋产业发展可能,威海正在满帆进发,全力驶向“深蓝”未来。(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