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乳山市

开辟农民增收“新路子” 乳山这个小镇建设宜居宜业新乡村

2019-11-14 编辑: 丛韩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乡村振兴的宏图大业,在下初镇蓬勃兴起,如阳光照耀,像雨露覆盖。各具特色的农田果园,硬化绿化的村间道路,整洁靓丽的农家小院……当下,走在乳山市下初镇,处处都是村靓路畅、人旺业兴的丰收景象。

    培育特色农业 开辟农民增收“新路子”

    “烟薯25产量高、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烤制后香甜软糯,市场前景广阔。”探索种植新型地瓜品种,由点带面加快全镇经济作物更新换代,下初镇依托独特区位和丰富资源优势,通过深挖特色农业资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业品牌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的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为了更好地服务特色农业发展,下初镇还引导农村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支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性服务,带动农民建设水肥一体化蔬菜大棚、特色农产品大棚等,实现从传统农业向高端农业发展。

    同时,通过推行农产品的统一加工、仓储、销售等,大力推进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培育和打造富硒水果、富硒蔬菜等一系列优秀农产品品牌,加快推动镇域农业发展质量变革,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促进产业融合 打出乡村发展“组合牌”

    乳山市下初镇簸箕掌村花卉基地,10000株20多个品种的月季花,将簸箕掌村的农田妆扮成花海。“今年种植月季10亩,榆叶梅20亩,明年规划种植200亩花卉基地,主要发展欧月、紫薇、榆叶梅等观赏花。”簸箕掌村书记刘子海说,在当地园林绿化中,月季是比较受欢迎的常见花卉。但是,目前本地并没有较大规模的月季花卉基地,大多数月季花苗主要从江苏等地采购,运输距离长、损耗大,成本也相对较高,这一块市场缺口急需填补。

    “日常栽种、浇水、打药、修剪等田间工作,可以用工50元到60人,每人每天大约可以收入60元到100元工资不等。”带领妇女在田间修剪月季花苗的簸箕掌村妇女主任宋淑彦说。

    近年来,下初镇以“一轴三片区三中心”格局,带动乡村农业向立体化、纵深化发展。一轴为动态发展轴——农耕大道,从园区南侧G309国道入口处专用道路起到北侧朝阳山水库,由南至北纵贯整个园区,由轴线向两侧辐射发展,有效串联起西部休闲度假片区、东部休闲农业片区、南部农业生产片区等三大片区,打造簸箕掌村民俗体验度假中心、上初村农耕产品深加工中心、黄格庄村休闲接待集散中心等是三个定位不同的乡村产业中心。

    唱响改革40年 文化建设乘势而上

    今年以来,下初镇根据本镇的工作实际,组织新时代宣讲团成员进行理论宣讲教育活动,使理论大众化宣讲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开展与群众面对面的宣讲活动共计41次,让群众学理论、懂政策、做明白人,强化村级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牢牢把握思想建设高地。

    培养了大批文化娱乐骨干,在妇女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为群众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利用黄山寺寺庙的景点和胶东农民暴动司令部旧址,建起了历史文化展室和民俗文化展室,对外开放,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同时,利用文艺汇演、“一年一村五场戏”等平台载体,发动各村文艺爱好者开展经常性文体活动100余场,将民俗文化、诚信文化、礼让文化送到群众中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乳山大地落地生根,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着力特色农业 推动产业振兴

    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三甲村的金银花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咽喉肿痛等。

    下初镇下洼村通过比对各类种植作物,认为草莓大棚项目布局科学,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实施措施得当,是增产增收的好路子。随着设施农业和互联网+的兴起,草莓生产由原来的露地栽培发展为塑料大棚栽培。自2016年起,下洼村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两级规划局帮扶资金51万余元,先后建设扁钢结构草莓果蔬大棚15个,当年即首获收益12000元。

    下初镇西马台石村蓝莓基地,占地1200亩,典型海洋气候,合适的土质酸性度,绝无农药喷洒、自然生长的绿色种植理念,造就了高品质的果实。

    近年来,下初镇不断促进产业融合,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宜居宜业乡村”为目标,下初镇积极培育特色农业,融合产业发展,多措并举、全面发力,使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产业高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营造了良好的镇域环境。

(来源:乳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