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保住文化遗产 守住一份乡愁

2019-11-15 编辑: 孙美玲

    保住文化遗产 守住一份乡愁

    ——记第十届“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个人”史彩友

    一个乡村,就是一座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人们记住乡愁的载体,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荣成市俚岛镇中我岛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史彩友,30年来,怀揣浓浓的乡愁情结,一直在默默不息、不遗余力地保护着乡村文化遗产、维护着乡愁的载体,让乡愁记忆的温情在这块土地上,不断氤氲扩散着,并让这笔文化遗产不断活化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2018年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个人”的评选中,史彩友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每位评委,最终他不负众望、实至名归地捧得该项大奖。

 
 
 
    保留古老海草房,让乡愁有寄托之处

    荣成市俚岛镇中我岛村,位于市区东部,东临黄海,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成村。因村位于倭岛北,以姓氏命名倭岛王家,1944年按方位更名为中倭岛,1981年经县政府批准,改为中我岛。该村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海草房共计97座、388间,正屋坐北朝南,院内有厢房,屋顶以海草苫盖,可以称得上是代表胶东古老生态民居特点的“活化石”,是一笔稀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20世纪90年代以后,正值房地产开发热潮,很多村看到了其中巨大的经济利益,纷纷把原来的旧村拆除,在旧址上盖起一栋栋现代化的楼房。一面是开发建设,一面是彻底破坏了原来的旧村面貌,留住乡愁的一点重要载体,就这样荡然无存。

    作为中我岛村的带头人,史彩友深知这些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里面烙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历史印记,镌刻着一种深深难以割舍的乡情。所以,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开发建设,一定把中我岛“陈旧”的海草房完整地保留下来,让乡愁有一个安放之处,而不能让“乡愁”变成一种“乡痛”。

    于是,史彩友在村西一片开阔地上,东挪西借了3700万元,陆续开发建设了一排排住宅新区,将全村居民全部迁到楼上。原来的村居——海草房就毫发无损地被保存下来。

    如何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留住乡愁,实现乡村共生共赢,这曾是摆在乡村振兴面前亟待解决的矛盾。史彩友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佑,在建设发展中很好解决了这一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彩友对海草房的保护,不仅是留住了一段乡愁,更是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目前,史彩友正在规划建设一座“中我岛海草房生态民俗村博物馆”,以原村落为基础,进行原真性、活态性、整体性的保护,最大限度地恢复海草房村容、院落、街道的原始风貌,保持古村落文脉的完整与延续,最大限度对古村落的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恢复和增强其固有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达到传承文化、历史教育的目的。

 
 
    珍藏民俗文物,让乡愁有记忆载体

    乡愁情结,很早体现在史彩友身上的,是他那份对所有古老器物的珍爱。从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电工那刻起,史彩友就对人们使用过的收音机等小电器产生了一种珍惜而不忍舍弃的情感。于是他开始注意收集保存这一类旧物件,并逐步向其他老物件的收集过渡。到1986年担任村支书时,史彩友的收藏品已经相当丰富了。这时,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收藏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经济财富。但史彩友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把所有的收藏无偿捐给村集体,并以村集体的名义,继续对当地各类生活、生产器物进行收集。荣成市第一家村级民俗文化博物馆水到渠成地在中我岛村建立起来了。馆内文物包括各种生产设施、生活用品、运输工具、祭祀物品、墓葬碑刻、古典书籍、瓷器、钱币等种类,约有1万多件,记录了从传统村落到现代文明新村的历史转变,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渔家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区域文化特色。对于所有前来参观的人,无论是本土还是外乡的,民俗馆全部免费开放。目前,史彩友正在规划建设一座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中我岛民俗文化博物馆。

    明代,荣成境内设成山、靖海两卫和宁津、寻山两所,外防倭寇入侵,内保社会治安。中我岛历史上曾称倭岛,是抗击倭寇侵犯的前沿阵地。其北边设有白峰头寨(今称项家寨),东南设有罗山寨、寻山所。周围还设有很多烟墩(烽火台)。中我岛村西有一处古烟墩遗址,现称英山烟墩,是荣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墩建于明初防倭时,监控马他角左右海域,是成山卫与寻山所之间的一处重要烽火哨台。史彩友担任村支部书记30多年,无论村里生产建设如何发展,对这一处烟墩遗迹他都始终倍加呵护,同时也号召村民自觉来维护好这一遗迹。2018年,村里投资上百万元,对这处遗址进行修缮维护,目前已建成集红色教育、公园和公墓为一体的景观胜地。

    在新建的居民楼前,有一大片绿地花园,里面融入了很多的乡村记忆文化元素,人们称这个花园为“文物花园”。在这个占地8亩多的花园中,到处分布着过去生活、生产用的石质器具,如石磨、石碾、石槽、石墩、门砖石等。人们在休憩时,看到这些古老的器物,自然就会沉浸于对往昔岁月的回味中,而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便会倍加珍惜。同时,史彩友还将旧村中数条的纵横街道全部用过去使用过的石碾、石磨等铺成甬道,人们走在街道上,如同穿越到了古老的过去,勾起点点的乡情回忆。为了凸显一些民俗文物的乡愁元素,史彩友还将其镶嵌在墙壁上,形成了一道民俗文化墙,令人叹为观止、赏心悦目。目前,每天来中我岛村的参观者都达数百人次。人们从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能寻找到一段深深的乡愁。

 
 
    活化文化遗产,让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要活化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达到历史教育、提升村民精神文化品味的目的。中我岛村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记忆建设中,紧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合在一起,使村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品位得到不断提升。

    在中我岛村办公大楼里,可以见到一排排装满各种书籍的书柜和一幅幅最具中国文化元素的书画作品。阅览室中常常坐满前来读书的村民。史彩友加大这种精神文化设施产品的投入,就是为了引导和培育全体村民树立高雅文明的读书兴趣,摒弃过去那种打牌喝酒的不良风俗习惯,让村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于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针对村里姓氏繁多的情况,史彩友注重家族传统文化如家训文化、乡贤名人宣传。该村的王益斋(民主进步人士),是清末烟台醴泉啤酒厂创始人,烟台四大公司之一,曾任烟台商会会长。1931年“9.18”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他兼任青联会徵友队队长,从政治、物质方面积极支持抗日;王德昇(1908-1990),1940年任中共第四区地委书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中,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王德乾(1901-1992),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第四区区委组织委员、锄奸组长兼任村各界抗日救国会会长,管理农救会、职工会、青救会、妇救会、教救会、儿童团。解放战争时期,他将儿子王振鉴送到部队,牺牲于朝鲜战场。这些乡贤名人成为中我岛村的一座座精神丰碑。他们的故居,史彩友都很好地将其重点保护起来,目的就是让人们在参观这些乡贤故居的同时,能对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一种共鸣。同时,村里还把从抗日战争到和平建设时期,中我岛村涌现出的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全部整理出来,制成图文并茂的看板,对外进行广泛宣传,以此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中我岛自古就是抗击倭寇的最前哨。为此,史彩友建成了荣成市第一家抗倭专题展馆,展出文物约有500多件,包括抗倭的武器、石雷等。人们在参观中,似乎看到了当年中国人不屈不挠、同仇敌忾地与外来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以维护家国安全的壮烈场景。此馆已成为荣成市一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延续历史文化脉络,才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才能让文化遗产建设活化出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30年来,在史彩友的带领下,中我岛村的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年获得荣成市和威海市文明单位,荣成市先进党支部、模范村民委员会,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全省爱民固边模范村,荣成市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威海市优秀文化大院,威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史彩友也连续获得市、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全省爱民固边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梁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