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11月26日,“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会举行。与会人员重温了这一段传奇的奋斗故事,感受共产党人的本色初心。

台上,讲述感人至深;台下,泪水模糊了眼眸。朱彦夫的故事即便已经耳熟能详,但再一次聆听,依然直击心灵,震撼人心。
永远以奋斗定义自己

淄博市委讲师团副教授于涛动情讲述了朱彦夫在战场上,扛起枪杆子,在战火纷飞中舍生忘死的故事。在没有火力支援,全连52名官兵一直打到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他坚守阵地抱起机枪拼命扫射,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朱彦夫昏死过去。经过47次手术、93天昏迷后,朱彦夫没有了四肢,没有了左眼,右眼的视力也只有0.3,他成为一个特等伤残军人。他能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这个躯体及其承载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勋章。

淄博市派驻沂源县张家泉村第一书记刘发德娓娓道来,讲述了朱彦夫在家乡,抱起锄杆子,带领群众向贫穷宣战的奋斗史。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即使这样的残躯也不完整,朱彦夫体内残留着7块弹片尚未取出,还患有肝炎、脑梗、心脏病。这样的身体条件,仅供呼吸也有困难,但是朱彦夫在担任张家泉村支部书记25年里,却带领群众整山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把“穷山沟”变成了“粮囤子”,光假肢就磨坏了7副。

沂源县委副书记周婷在讲述中,带大家走近了朱彦夫夹起笔杆子、向人生极限挑战的退休生活。“你一定要记住,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可能不算什么,可你要想法儿把这壮举记录下来,告诉后人,我们死也瞑目了!”这是朱彦夫连队指导员弥留之际的遗言。为了完成这一嘱托,没有上过一天学校的朱彦夫,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用嘴含笔、残肢抱笔、手腕绑笔等方式,口水连着汗水,泪水和墨水,忍着剧痛一撇一捺、一点一滴坚持了整整7年,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仅稿纸就用了半吨……

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村民赵圣贵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诠释了朱彦夫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1974年,张家泉村推行火葬,工作难做得很。第二年,朱彦夫母亲病重,当着村民的面叮嘱儿子:“俺走了,千万别把俺烧了!”朱彦夫含着泪答应了。可谁也没想到,老人去世后,朱彦夫还是火葬了母亲。送葬当天,朱彦夫用两支残臂捧起了骨灰盒,慢慢跪下……从那以后,火葬在张家泉村再也不是难事。

朱彦夫女儿朱向欣也来到了现场,这位沂源县实验小学教师,哽咽着讲完父亲的故事。儿女婚嫁是终身大事,很多受过父亲接济的乡亲想借这个机会来还人情,但父亲从没有借婚事摆过宴席。朱向欣说,大姐出嫁时,连件像样的嫁衣也没有,委屈地掉了泪。邻居张大娘看不下去,将两块钱塞到母亲手里。到了晚上,父亲硬是让母亲把礼钱退了回去。当母亲和父亲商量,把垫到村里的钱取回点来,父亲说:“村里打井到了紧要关头,更需要钱啊!咱闺女结婚的钱,以后再补上吧。”
是什么,健全了朱彦夫的身心,并使之如此强大?答案只有一个:是理想,是信念,是精神。
朱彦夫的传奇人生,就是一本以奋斗定义的教科书。一个小时的报告会,大家时而屏气凝神,聆听有关他的每一个故事;时而掌声雷动,眼含热泪,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从英雄事迹中汲取精神养分
在报告会现场,报告团成员感人至深的讲述牵动着现场观众的心,一个小时的报告会响起19次掌声。这对于宣讲团团长周婷来说,是最动听的声音。“将朱彦夫同志先进的事迹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宣传给更多人,激励大家自强不息,砥砺奋进,这是我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市妇联主席彭霞一边听一边记,“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这句话,让她有了“充满电”往前跑的动力。“在张家泉村,朱彦夫同志走最难走的路,经历了人生的极限挑战,我感受到了他的情怀、忠诚、坚韧、奉献和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习朱彦夫同志,始终怀着对群众最真挚、最朴素的感情,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来践行好共产党员的精神和使命,不畏难、不怕难、不避难,努力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当好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当好妇女群众贴心的娘家人。”彭霞坚定地说。
尽管以前学习过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可当在报告会现场聆听他的故事时,威海热电集团科技新城第三党支部书记崔战涛又一次泪流满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群众服务时必须要像朱彦夫同志一样,不仅要干在先、干在实,还要能干事、干成事。”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冬季供暖的高峰期,他表示,热电集团将把朱彦夫同志坚定理想信念、攻坚克难的精神贯穿到热电集团保民生、保安全、保环保的各项工作中去,切实把供暖工作做实、做全、做细、做好,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做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朱彦夫’这三个字,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声音,一直在轰鸣、在激荡、在回旋。”威海职业学院智慧学院学生杜泽鹏在报告会结束后,郑重地把感想写在了记录本的显著位置。写下的是感受,激荡在心里的是决心:“我要学习朱彦夫带领村民坚韧奋斗的精神,在最好的年华好好学习,多学本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所学多帮助他人。”

现在,朱彦夫年事已高,却还是心心念念着张家泉村的村民们,时常向女儿们问起村里老人身体如何,日子过得好不好。今年春天,女儿朱向欣和家人们带着他又来到了张家泉村,山上的桃花开了,乡亲们脱贫致富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打上了朱彦夫的鲜明印记。
如今,朱彦夫的精神和作风,在一茬一茬传下去。虽然没有四肢,但是坚强“站立”着的朱彦夫,就是一座挺拔伟岸的山!(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蔡君君/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