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风采

【刘公岛游记】海风拂面,也抹不去甲午的哀愁

2019-12-03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诚然,旅游在带给我们身心舒畅轻快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这种影响,这种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更是润物无声的。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同时作为一名在求学道路上漫漫求索的大学生,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一种体验——在粉墙黛瓦,古树翠柏的清幽肃穆间体悟岁月轮换,物是人非的变迁和在人事的沧桑巨变中聆听晨钟暮鼓般的亘古回响。

  第一次乘坐大巴来学校报到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幻想着刘公岛这座国家AAAAA级景区的秀丽风光,心中不自觉地被它吸引,从那时起便有了以后一定要参观刘公岛的愿望。但一想到这样的红色主题,说实话,我也曾经很排斥这样的思想教育,甚至觉得不过是一种表面的形式罢了。可最后事实证明我错了。形式背后一定有可以支撑它的东西,只是我们仅愿意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而当你愿意深究,愿意用心去感受,去冥想,真正地置身其境时,你会获得一种别样的体验和感动。此时的历史不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它鲜活起来了,化作一幅幅画面在我们的脑海放映。

  在海风清爽的吹拂下,在游船在浪花荡起的海面上很有节奏的晃悠中我们顺利登岸,带着平静而喜悦的心情。我不禁想起甲午海战前出海战斗归来的将士们。面对着今日看上去如此古朴的民居,他们恐怕只有满面愁容,声声叹息,看似恬静安逸的田园生活画卷之下埋伏着动辄兵荒马乱,枪林弹雨呼啸而过的莫大隐患。和平于那个时代而言已然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就像是海市蜃楼,求和还是主战都难以挽回昔日“天朝上国”的不容侵犯的威严。

  如此美丽而且本该是最适宜居住的一片乐园,竟成了日本侵略中国,成了目睹北洋水师“生于斯、长于斯、灭于斯”的悲惨下场的见证者,不禁令人扼腕叹息!走进甲午战争陈列馆,经过导游的介绍,我对那段屈辱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博物馆里每件陈列出来的展品,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且都是那个社会的缩影。不管是真迹还是还原品,都承载了那一段艰深苦难的历史。当看到那张慈禧太后大寿之日大办宴席的图时,我不是看热闹般地只看到了场面的盛大,相反我在思考着统治者为何要如此奢靡颓败。国难已降,安能作福享乐。当我们的劲敌日本不惜举全国之力建设海军时,清政府竟还做出了挪用海军建设公款向统治者献媚的龌龊勾当。试问这样的政权怎能不覆灭,怎能不被推翻?如果这样的政权依旧存在,人民还有何幸福可言?国家还有何希望可期?

  “落后就要挨打”,的确如此,何为落后?乃“不思进取,沉溺于安逸享乐耳”。不愿打破安逸的现状,缺乏走出去看看的勇气,更固执于不肯承认他人的先进,清政府终于在闭关自守中走向灭亡。国家尚如此,那对于社会乃至个人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可以说这是一个教训,也是一个警示:永远不要因沉浸在自己强大的优越感里面无法自拔,而丧失了理性的判断和前进的斗志。

  除了很多让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事件之外,这次参观,我还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今天当我再审视它时,依旧情不自禁地要为乱世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爱国人士发声。他们皆是国之栋梁,人民榜样,社会希望。京莹写给其父的一封家书让我仿佛看到了决斗前夕一位爱国将领的赤胆忠心。而在山河震颤的甲午海战中弥漫的硝烟里我又感受到了民族英雄邓世昌誓与祖国同生共死的悲壮决绝。看着看着不觉眼眶早已湿润,晶莹的泪珠仿如一面放大镜将忠烈的英雄形象托衬得更加高大伟岸。他们也有妻儿,有父母,但他们选择把国家放在首位,“国之不存,何以为家?”这不是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样的道理吗!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时代不能没有先锋。或许今日之中国已足够强大,不再需要我们为之忧心忡忡,不再需要我们为生活提心吊胆,但我们仍需要引路人和开拓者,因为我们有更高远的目标要实现,有更远大的理想去追求。

  那一天过得是如此之快,临走之前我依依不舍地去坐了趟缆车。从山顶下来整个岛屿映入眼帘。面前是恢弘的大海,那座巨大的北洋海军将领雕像醒目地立在潮头,坚毅而威勇……如今回想起来真是觉得那次参观不虚此行,自己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很多。同时对国家这个观念的理解已深深烙进我的脑海,熔铸进我的血液。作为一部教科书不停地向人们讲解这段过往历史的巍峨矗立的刘公岛,见证着华夏儿女前赴后继地为建设幸福生活和大美祖国而付出的努力,她即将见证中国的腾飞!

  我们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永远是追梦人!

  (来源:仁侠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