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雪未至,却迎小雨来。22日早上,看到外面的阴雨天,大家纷纷感叹,冬至之日却迎来一场小雨,在微信朋友圈,饺子和雨齐刷刷地刷了屏。
冬至代表着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来临了,昨日虽然下的是雨,但室外温度并不算太低。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今起三日,市区小幅升温,此外,今日夜间局部有小雨,大家行车时要注意安全。
今起三日小幅升温
昨日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日子,加上阴雨天,下午4时左右,屋里就开始需要开灯了。冬至代表着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来临了,但当日,市区气温并不太低,而这之后的几天,气温也是不降反升。
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今起三日,市区气温小幅上升,最高温分别为5℃、7℃、8℃,风力也不太大,主要为4~5级风。尽管如此,气温不算太高,主要以寒冷的北风为主,市民朋友还是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不要随意减衣。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今日市区阴转多云,夜间局部有小雨,在这种阴雨天气里,路滑且视线不好,大家出行时应格外注意路况,小心慢行,保障行车安全。
“数九寒天”养生先养肾
虽然这几日还没开始动真格地冷,但按照习俗和以往的经验,冬至开始“交九”,就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尤其是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间,正逢“三九”,天气将特别冷。在这寒冷的天气里,养生尤为重要。冬至该如何养生、冬至养生要注意什么?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中医院针灸一科主治医师肖金龙。
谚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去无病。”肖金龙介绍,中医认为,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因此,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少吃生冷的食物,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注意饮食均衡,保证营养多样。牛肉、羊肉、鲫鱼、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的滋补食物。但冬令进补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可盲目进补。
冬日,万物生机潜伏闭藏,人体养藏也到了最好时刻,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避免睡时着凉。其次,要注意防风防寒,多穿衣服,尤其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肤温度最低。脚部受寒,可能会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冬季可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抓住“夏病冬治”好时机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肖金龙介绍,据医书记载,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正是“夏病冬治”的好时机。
“夏病冬治”是说夏天会出现的毛病在冬天医治,适用于夏重冬轻的慢性衰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经常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结肠炎、颈肩腰腿痛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甲亢、复发性口腔溃疡、美尼尔氏病、癫痫、汗症、红斑狼疮等,常在夏季好发或加重,称为夏病,均适宜在冬天诊治。尤其是在冬至后的三九天,更应抓住时机。
这些生活习惯也要“伺时而变”
养生,可以从日常一点一滴的习惯做起。就日常生活的一些习惯,肖金龙也给了一些建议。
首先,冬天很多人早上会选择用热水洗脸,事实上,清晨冷水洗脸不仅能让人变得清醒、精神振奋,还可以预防冬季外出冷空气侵袭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结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阳、颊车等穴则效果更好。
冬天勤用热水泡脚既能解乏,又有助于睡眠。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来说更有帮助。肖金龙介绍了一个泡脚的药方,可以在水中放几片当归、红花、川断及金银花等,可以活血补肾,还可以防止冬天皮肤干燥、皲裂。
天气寒冷,供暖的室内却温暖如春,为了冷空气“拒之门外”,很多人不愿开门开窗。但在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的房间里,空气流通不良,加上室内外温差较大,容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内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打开窗户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的滋生。(威海晚报记者 常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