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威海两会

参政议政谋发展 建言献策出实招

2020-01-10 编辑: 仲鹤

台上,言辞恳切,真知灼见频现。台下,凝神静听,激发广泛共鸣。

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8位委员就城市国际化建设、深耕海洋牧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吸引驻威高校毕业生留威就业创业、精致城市建设、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推进公益事业发展等议题,建言献策,发出参政议政的“好声音”。

发挥驻威高校优势 助力城市国际化建设

■市政协委员 徐宇工

以高校特色文化为依托,促进多元城市文化的形成。建议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高涉外沟通能力。以驻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基础,成立跨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多国特色文化研究,兼容异国特色文化,使市民心态真正转变为“世界公民”。 以驻威高校为依托,推动大学文化交流周活动向广大市民开放,引导鼓励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以教育国际化为切入点,促进城市发展需求与高校引进资源对接。高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带来的各类外方人才的属地介入,会形成巨大的科技和产业合作潜力。建议出台政策,积极促进城市发展需求与合作办学引进的各类资源对接,使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各种优势资源为我所用、用之有效。

以驻威高校为纽带,促进中外城市交流发展。驻威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已形成一定优势,建议以驻威高校合作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外方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人文交流。

以毕业生、留学生为“信使”,推介威海、招商引资。建议每年毕业季召开赴海外深造学生座谈会,介绍我市对外合作需求,以此为媒介将我市的宣传信息带往世界各地。大力支持留学生在威创业,简化留学生创业审批流程,提供有息启动资金,集中孵化。

深耕海洋牧场推动我市海洋产业向纵深发展

■市政协委员 杜洪明

构建“耕海牧渔”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整合资源高起点规划构建综合、循环大渔业“牧场”,高质量监测和调节海洋生态,控制好菌藻平衡和海洋生态链条生物比例及增殖放流生物种类和数量,适度调高重点海区的污水排放标准等级,控制氮磷等有机物排放。

促进海产品养殖转型升级。发展立体生态养殖,完善生态链,研发综合养殖技术,加强以海洋牧场为主导的生态立体养殖技术推广。培育三文鱼等高品质产品深海养殖、捕捞、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项目,积极装备深海巨型网箱等设施,形成高品质产品深海养殖产业链。开发海藻、滩涂植物生态养殖,选择有发展前景的适地品种,做好产品研发、生产、市场结合工作。

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在海洋生物药物、海洋功能产品以及海洋医用材料等方面发力,注重培养本土专家,引进成熟专业团队和核心专家,配套市级专项研发资金,推动先进成熟技术、成形产品快速实现产业化生产。设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专业产业园区,完善产业配套。

加大威海地域品牌推广力度。以品牌联盟、专业协会认证等形式,对全域海产品进行品牌规划设计包装。制定地方名优产品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包括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品质等地方标准,逐步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

大力发展产业地产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致公党威海市委会

优化总体规划。根据区域发展战略,优化用地结构,促进产业集约化、特色化、集群化。整合附属设施用地,促进更多项目进入产业地产发展。控制建设单层厂房,以亩均论英雄。通过市场化手段、政策性引导,加快僵尸企业、低效企业市场出清。改善制造基地生产条件,规划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用地,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引进优质开发商。着力引进经验成熟的优质产业地产开发商,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因地制宜制定开发方案。根据产业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物业式管理,提高管理运营水平。

规范运作流程。确定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需求,有针对性制定招商策略。明确开发规模和开发时序,编制涵盖设施建设及其要求,产业规划、布局及招商政策等各项工作的具体方案。

建全政策体系。明确产出目标,建全扶持政策体系,健全监管体系,建立运行统计体系,掌握项目运营状态,评估项目发展状况。完善退出机制,建全股份上市、股份转让等正常运营状态下的退出机制,健全项目运行不合预期发展状态下股份回购和公司清理机制,保障产业地产项目持续健康发展。

吸引驻威高校毕业生留威就业创业

■市政协委员 王建文

建立市校企定期沟通研究机制,多方共同研究做大做强人才市场,建立“抢夺”本地高校人才命运共同体。建立定期专项沟通研究机制,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由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出资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社会效益或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创业项目。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贷款担保、贷款贴息,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自由申请、随时审批。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对接会,拓宽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渠道。

搭建“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新平台。加快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成市级集中、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上下联动的“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新平台。逐步实现全市岗位信息一网发布、大学生求职一网查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参考。建立并逐步完善导师库、项目库,为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资金申请等信息服务。

开展校企“双进”共建计划。在政府主导下,联合驻威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 “看威海、看企业、看未来”活动,开展“创业威海、点亮人生”系列讲座,向大学生描绘“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美好愿景。

进一步厚植精致城市的美育根基

■市政协委员 张可新

加强政策引导。建议出台关于加强市民美育的指导意见或行动方案,重点在加强学校美育、倡导家庭美育和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方面,强化组织保障、加强政策支持。

完善美育平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展(藏)品丰富的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建好社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推进农村文化站上档升级。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育建设,挖掘各类艺术园区、场馆、写生基地的潜力。

增强美育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借助驻威高校资源,聘请专业教师及大学生、研究生等到中小学、群艺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担任兼职教师;依托油画小镇、设计谷等平台,引进培养各类美学、美术、设计等方面人才。

推进美育普及。用好我市中心城区各类美术馆的资源条件,有计划组织中小学生及社区居民参观;激发博物馆、美术馆的公众教育、公众普及和公众接触功能,使展(藏)品更加贴近公众;实施“艺术大众化”工程,办好全民性的“社会美育大讲堂”,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授课;组织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深入学校、社区、农村等地,开展培训辅导。

加快推进威海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

■市政协委员 李咏谙

加强学习研究,破除认识误区、强化紧迫意识。当前,人们对区块链的认知存在“神秘化”“污名化”“难作为”等误区,建议组织开展区块链技术“大学习”,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威进行专题讲座,破除认识误区、扫除认识盲点。

加快平台建设,打造威海品牌、形成规模优势。举办“威海国际区块链技术研讨论坛”,围绕技术标准和规则制定、项目发布等课题,探索创建发展标准和政策指引。设立“威海区块链产业专项扶持基金”。打造“区块链技术威海试验区”,邀请国内知名企业,来威开展区块链应用试点建设,解决自身不会抓、不会干的问题。

推动应用落地,融入经济社会、增强内生动力。发挥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优势,构建新型信用体系。运用区块链全程溯源技术,企业可降低运营成本,监管部门可解决防伪和税控问题。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车辆认证、交通疏导等领域,智能化解决篡改车辆信息、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运用到威海特色农产品源头追溯上,避免产生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政务数据跨部门共同维护利用、业务协同办理模式,加快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提升我市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现代化水平。

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提升我市文化康养水平

■市政协委员 邢素英

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完善我市关于发展老年教育、促进文化康养的实施意见,推动老年教育和文化康养事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将老年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老教专项资金逐年增长机制。

强化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区市级老年大学办学条件和承载能力,推进教学点镇、街全覆盖。加强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建设,为老年教育提供优质的公益性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大学及其他老教机构,促进老教市场发育。

建强师资队伍。吸引和招募退休教师等专业性人才,加入老年教育师资队伍。老年大学、群众艺术馆等应加强交流,定期开展培训进修、参观学习,探索实施名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专家深入农村教学点,开展文艺培训和专题讲座。

整合教学资源。市老年大学应进一步围绕书法、美术、舞蹈、器乐、健康、养生等科目,推出视频、音频、书本等教材,开设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课程和活动。探索“互联网+老年教育”新模式,建设没有围墙的网络大学。

强化宣传引导。开展老年书画摄影展等活动,评选老年学习之星、文化康养之星,展示老年教育成果。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老年教育发展基金,推动形成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

推进我市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 刘长城

加强政策引导。建议突出问题导向,在强化公益组织运行保障、推进公益事业项目化发展、培养专业化公益人才、宣传弘扬公益精神等方面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更好参与社会治理服务。

强化支持扶持。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力度,大力支持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通过政府扶持提高公益组织社会认可度,吸引专业人才到公益组织中就业。有关部门加强对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倡导和鼓励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免费向社会公益组织开放,对初创期公益组织提供一定的资金、场地、项目、培训等方面支持。

推进项目化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围绕“安老、就业、助学、济困、助残”等主题,每年设计推出一批公益项目,引导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和企业积极认领,通过公益项目化运作,形成社会化、大众化合力,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

营造浓厚氛围。健全完善公益服务信息平台和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将公益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公益意识、热心公益事业。加大对公益慈善先进典型的评选、推广、表彰、宣传力度,推动公益精神在我市蔚然成风。(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