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新春走基层】村里流行起垃圾分类的新风尚

2020-01-20 编辑: 仲鹤

“都分好了吧?一会就该到了。”1月15日早上6点,天色刚亮起,荣成市王连街道王家庄村村民王学山和老伴儿照旧在家中等着熟悉的乐声来“敲门”。

当播放着悠扬音乐的垃圾清运车准时到达家门口时,王学山早已将分好类的垃圾提在手中。垃圾清运车上的垃圾桶分为绿色和灰色,王学山提着的小桶也是绿色和灰色。王学山心里门儿清:“绿色放可燃,灰色放不可燃,千万不能弄混了。”

“我们村有3个垃圾分类房,但不少人都反映距离远。这回有了垃圾清运车到家门口收集垃圾,真方便。”王学山一边说着,一边把手里的两个小桶放进了门口的特质分类垃圾桶里。

别看如今的王学山熟门熟路,但在农村垃圾分类刚推行时,他也常常犯迷糊。“一开始觉得简单,能点着的就是可燃,点不着的就是不可燃,谁知道里边还有不少‘道道儿’。”

原来,早在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时,王家庄村大喇叭里天天喊着垃圾怎么分类,村干部和志愿者还纷纷入户讲解。王学山说,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是个“明白人”了,可没想到转眼就出了错。

让王学山出错的,是一块小小的西瓜皮。“我觉得它烧不着就分进了不可燃,检查的人说这东西晒干了一样可燃,我这才明白。”王学山说,从那儿以后,王学山分类时更仔细了。

说到仔细,王学山家里还有一个特别的黑色袋子,里面装着空农药瓶、用完的电池和几根废弃灯管。王学山说,这些都是有害垃圾,攒着可以去村里换积分,兑洗衣粉、香皂。“以前随便就丢了,要不是推行垃圾分类,根本想不到这些东西还能单独收起来。”

如今,漫步在王家庄村,街道干净无杂物,家家户户门前立着特制的分类垃圾桶,整座村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俨然一座花园。

提起未分类时的垃圾箱,王学山忍不住叹气:“那个味儿没法闻,特别是夏天,苍蝇蚊子围着飞,倒个垃圾都得踮着脚。”王学山说,那时候村里谁家都不愿意靠着垃圾箱。

推行垃圾分类,村里撤掉了碍眼的杂乱垃圾箱,建起了整洁的垃圾分类房,难闻的气味和污水通通不见了。王学山说,看到了搞卫生的成效,现在垃圾分类已成了村里人的习惯,扔垃圾首先想的就是扔哪个箱。

临近年关,让王学山高兴的还有一件事——垃圾分类做得好,信用分加了不少。“换不换东西不要紧,要紧的是这是对咱的肯定。”王学山笑容里透出的是自豪。

在荣成市,和王家庄村相似的村庄还有很多。2019年,荣成市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第一批试点城市,聚焦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三个环节,实行“三个三”工作模式,构建起全链条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全市22个镇街883个村居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曲黎悦 文/图 通讯员 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