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特别报道

威海各部门相继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发展政策

2020-02-06 编辑: 仲鹤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为助力重点生产企业安全科学平稳复工复产,我市各部门相继推出“政策大礼包”,通过“真金白银”的惠企措施,助力企业恢复生产,为战“疫”再添战斗力。

我市出台“金融十条” 加大实体经济放贷力度

2月4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威海市中心支行、威海银保监分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强化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发布,明确将通过制定十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工作。

为做好疫情防控,实施好逆周期调节,针对实体经济企业,我市将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支持。通过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拓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满足金融机构因支持疫情防控产生的流动性需求。借助货币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把贷款投放到民营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和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重点领域,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做好流动性支持的同时,保障信贷资金供应是关键。疫情防控期间将主要通过制定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安排专项信贷额度、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等方式,重点保障12户企业信贷资金供应,并向疫情防控一线相关单位和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的疫情防控综合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企业,我市将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围绕降低疫情防控和民生领域融资成本,我市将加快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应用,努力降低疫情防控企业和民生领域企业融资成本;通过给予发改委、工信局确定的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特殊利率优惠、减免手续费、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降低疫情防控综合融资成本。积极推动无还本续贷业务,降低企业贷款周转的财务成本和时间成本。

在完善疫情影响的民生领域金融服务方面,我市将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或受疫情影响受损的出险理赔客户,将优先处理,适当扩展责任范围,应赔尽赔。

针对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我市将加大信贷支持。特别是对我市116户冲击新目标企业和211户银企对接推介名单库企业,积极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等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

继续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重点关注受疫情影响导致临时性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的未获贷民营和小微企业,构建“铺路(打通政策传导渠道)”“架桥(解决民营小微融资抵押少、担保难问题)”“育苗(提高小微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能力)”流程体系,实施常态化培植,确保全年首贷企业户数超过2000家,并积极做好2019年首贷企业的持续金融服务工作。

“线下”发力保障的同时,我市也将积极开展“线上”银企对接活动。充分利用山东省企业融资服务网络系统、山东省银税互动融资服务平台、威海市“信财银保”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三个“系统平台”开展银企对接,满足各类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

在支持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债券发行需求方面,我市对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一般金融债券、专项金融债等方式,积极支持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鼓励承销机构加大对供水、供电、通讯等民生行业及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发行债券的承销力度。

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创新和丰富线上贷款产品,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和服务便利度,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更多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线上方式实现融资对接,支持企业和个人足不出户办理业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

市科技局:17家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合作银行开放信贷绿色通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保障,我市17家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合作银行,围绕“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相继推出开通绿色通道、优化信贷政策,确保企业平稳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银行威海分行率先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应急小组,严格落实关于支持地方延迟复工的企业暂时延后还款政策,对中小授信企业春节假期内到期的贷款进行到期日延后调整。同时,对辖内授信项目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项目清单,加紧推进审批进度。

中国银行威海分行积极调整还款政策的同时,中国建设银行威海分行也推出惠企政策,通过发放全省首笔疫情防控网络供应链贷款,有效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及药品生产企业的防疫资金需求。对于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贷款需求,银行开辟绿色通道,实现特事特办,为企业当天办理“抵押快贷”业务;对向湖北疫区防疫专用账户捐款或汇划防疫专用款项,一律免收手续费。

中国农业银行威海分行在开辟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的基础上,针对疫情防控的信贷业务建立审查审批绿色通道,积极与我市22家重点防控应急物资、医药装备生产企业、销售流通企业对接建立联系人制度,实时跟进企业需求。同时,充分发挥600多个农行“金穗惠农通”服务点作用,在疫情期间做好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

面对突发的疫情,中国工商银行威海分行不失本色,迅速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对疫情防控有关业务实行特事特办,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用款单位的现金调拨,提升紧急取现、资金划转、账务处理等服务效率。

威海市商业银行则聚焦外汇业务,对境内外支援此次疫情汇入的外汇捐赠资金,简化办理资金入账和结汇手续,实行最大结汇优惠幅度。对疫情防控有关的其他外汇业务,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简化流程和手续。取消企业因疫情防控需要借用外债限额,畅通企业跨境融资渠道。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医疗器械、医疗器具生产及进口企业的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贸易融资授信额度。同时,开通多项资金划转绿色通道,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通过威海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和线上渠道向湖北疫区专用账户捐款或汇划防疫专用款项,一律免收手续费。对因参加疫情防控工作而导致贷款逾期、信用卡透支等情况的人员,不视为违约,免除逾期罚息及滞纳金。

此外,威海农商银行、文登农商银行、荣成农商银行、乳山农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威海市分行、兴业银行威海分行、光大银行等纷纷行动,通过优先办理创业担保贷、优惠利率贷款政策、开辟抗击疫情线上专属服务区等方式,全力支持抗击疫情。

据了解,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是由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的商业银行提供,专门用于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科研活动的信贷资金。截至2019年底,我市签约开展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业务的合作银行共17家,累计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80笔,有效缓解我市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市工信局:“十条措施”助力企业恢复生产

在强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对拟复工复产企业,制定完善防疫方案和举措是复工复产的第一道安全关卡。为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出台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从建立备案制度、完善防控体系、强化疫情核查、落实岗位疫情责任等方面,有序组织各工业企业安全复产复工。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拟复工复产企业,应制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复工复产备案制度,特别是落实好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形成从企业管理层到车间班组、一线职工“横到边、纵到底”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体系。

企业复工复产前,要严格返岗人员疫情核查,建立返岗职工“花名册”,实行健康状况“一人一档”管理,详细掌握每名职工及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及春节假期出行信息,全面排查是否接触外省及重点疫区来威人员等情况,待确认健康后返岗。要实行错峰返岗,非关键岗位人员可延后返岗,在湖北的职工或疫情较重地区的职工暂缓返岗。

同时,对厂区内生产、生活、办公区域进行全面环境卫生清理和彻底消毒,确保不留死角、不漏盲区。复工复产后,每天还应保证对所有场所至少消毒一次,重点区域增加消毒频次。加强各区域通风换气,暂不使用中央空调。加强就餐卫生管理,采取分时段供餐、分散就餐的方式,减少人员聚集。

各厂区内还应实行封闭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厂区进出通道,并在每个出入口设置检测卡口,对进出人员、车辆严格检查检测,做好信息登记,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厂区。“疫情结束前,已复工复产的企业原则上不召开员工大会,尽量推行‘网上办公’和‘视频会议’,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企业复工复产期间,还应强化物流车辆管理。对外来货运车辆进入厂区前,要进行消毒处理,驾乘人员须佩戴口罩进行体温检测,减少与厂区人员的直接接触,货物送达后尽快驶离厂区,运输物资则视情进行消毒处理。同时,持续强化内部车辆及驾乘人员疫情防控意识,保持车辆内外清洁,及时对驾驶室、门把手等接触部位进行消杀。

拟复工复产企业还要落实好岗位防疫措施,进一步优化生产运行流程,结合流程划分若干个小单元,确保一个单元发生疫情不影响其他单元。加强对员工疫情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消除员工恐慌心理,提高科学防控意识,工作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废弃口罩等防疫物品统一回收、集中处理。规范岗位工作秩序,合理安排轮岗排班,采取签字上岗和“小班制”模式,减少单班在岗人数。

针对返岗职工健康状况进行密切监测。建立职工体温日检测制度,一天至少检测两次,对体温异常的立即采取处置措施。建议职工上下班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即将复产复工的企业,要提前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和快速响应机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对出现发热、干咳等疑似症状的职工,要立即隔离,第一时间报告当地疾控部门,并按要求送医疗机构就诊治疗。如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或疑似病例的,企业要按照市疫情防控有关要求,配合做好调查处置工作。

此外,企业要根据防疫需要,及时为职工配备防护物品和消杀用品。设置临时隔离室,购置防护服、护目镜、医疗器械等应急装备,有条件的企业可配备必要的医护人员,做好突发情况应对准备。

市住建局:引导企业建立开复工防疫体系

在疫情管控的关键时期,市住建局发布《威海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期开复工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规定,所有房屋建筑和市政工地开复工时间原则上不得早于2月10日0时,有重要和紧急任务确需开复工的,经指挥部批准可提前开复工。

为做好疫情防控期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开复工管理工作,开复工前,落实施工单位项目管理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强化停工管理。工地应储备所需的防疫物资,配备足够的卫生员、保安人员和值班人员。针对我市建筑行业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还应做好对从业人员的情况排摸,并实行分类管理。避免疫情在工地出现、扩散和蔓延。

复工后,继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企业内部组织领导,成立本公司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班),建立完善企业疫情防控体系,把责任落实到每个项目工地、每个人。同时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各区市建设主管部门根据防控情况,对辖区内工地的拟开复工时间进行科学指导安排,引导务工人员分批有序返工。

在严格防疫标准方面,项目现场全封闭管理,并对暂时无使用需要的出入口及时关闭上锁或有效的封闭措施。加强工地宿舍硬件、食堂饮食、卫生清理等管理,制定宿舍高度、通风等硬件标准。所有在场人员要佩戴项目部统一配发的合格口罩。

在此同时,严格加强对进入工地的人员、车辆的排查登记,对所有进入工地人员一律测量体温,发烧、咳嗽等症状者禁止进入工地。

此外,市住建局还将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组织对各区市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督导,加强防疫检查。所有工程项目开复工,各项目部需提报区市建设主管部门进行不少于3次检查。对未经属地建设主管部门检查合格擅自施工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擅自复工的,责令停工整改且予以顶格处罚。

市交通运输局:保障交通安全 畅通货物运输

作为应急等物资流通的重要关口,加强每一道关卡的监控与防护是保障运输安全畅通的首要任务。近日,市交通运输局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交通运输保障工作的通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及应急物资、防疫物资、生活保障物资运输及时高效。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日我市在各高速公路收费站、公路卡口检测点,对持通行证的车辆消毒检测后放行,其它运输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的车辆经核实并消毒检测后放行。

各检测点则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预案,卡口待检车辆拥堵过长或等待检测时间超过半小时的,立即启动预案,通过增开通道、远端分流、开通临近收费站并做好检验检疫工作等措施,确保车辆安全快速通行。

针对重要工农业生产物资运输方面,凡事省内运输煤炭、油气、化工、机械设备、农资等重要工农业生产物资的承运单位或车辆驾驶员进入威海时,可出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通行证》(重要物资运输类),车辆正常缴纳通行费用后即可优先顺畅通行。

与此同时,结合工厂复工、中小学开学、大学开学时间节点,预判节后客流,做好春运返程客流和企业复工运输准备,逐步开始恢复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

市商务局:因企施策 帮助企业尽早复工复产

随着各企业复工在即,疫情防控也迎来新挑战。为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市商务局出台《威海市商务领域企业复工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推行复工审批制,强化涉外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分类管理等方式,确保企业安全平稳有序复工。

《意见》指出,涉外企业复工前,需建立完备的防控机制,成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负责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机构,制定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并针对员工健康进行严格监测。

参加复工生产的员工应是未离开威海市且未密切接触确诊和疑似病例的人员,或返回威海后隔离时间超过14天、身体健康无不适症状者。对外地员工,企业应统计管控,并在企业内部设置隔离区进行隔离;无条件设置隔离区的企业,不得让外地员工返岗。

“对仍处重点疫区的员工,企业要做好安抚工作,劝阻其暂缓返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做好人员管控的同时,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检疫查验和健康防护。复工前,企业要尽快完善防护口罩、测温仪、消毒用品等疫情防控物资贮备,建立后续采购渠道。提前对厂区或场所内办公区域、车间、食堂、宿舍以及其他员工或人群集聚场所的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消杀防疫

复工后,在疫情解除前厂区要实行封闭管理,建立进出车辆、人员统计登记,对员工每日进行两次体温检测,并建立向属地政府、社区“日报告”机制,确保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两不误”。严格实行错峰就餐或分散就餐,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

同时,复工企业要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配合做好监督检查,按规定将本企业疫情防控情况报送所在区市指挥部,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并采取隔离防护等措施。对出现确诊病例的企业,配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针对商贸流通企业复工条件,我市推行分类管理。节日期间已正常营业的企业,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加强经营场所和流动人员的管控;与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密切相关的企业,复工期间除具备涉外企业复工条件外,还应建立消费者进店(场)疫情防范制度;与居民生活相关、接触不密切的企业,除具备涉外企业复工条件外,还应建立外来人员疫情防范制度;与居民密切接触的企业,则依据属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复工。

除对涉外企业及商贸流通企业复工条件予以明确外,《意见》进一步强调企业复工判定标准。

结合疫情情况,我市对商务领域企业复工实行审批制。针对符合开工条件的企业,由所在区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核同意,并建立开工企业备案制度后,方可复工。未经批准、擅自复工或因不符合规范要求、导致出现疫情防控重大风险或出现确诊病例等不良后果的企业,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市文化和旅游局:分类复工 确保企业有序运行

面对复工复产情况,市文旅局发布《威海市文化和旅游行业公共文化场所和经营单位复工工作实施方案》,有序组织我市各类公共文化场所、文化经营单位和旅游企业做好防控与复工。

“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复工工作的相关要求,我市将文化和旅游行业复工单位分为A类、B类、C类。”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A类单位指疫情期间一直未停业的经营单位和已开工的企业(截至2月4日)。主要包括未停业的星级饭店、设在超市中的实体书店和已开工承担防控任务的印刷企业。

B类单位指按市疫情应对处置指挥部要求近期可以复工的企业。主要包括全市印刷企业,该类企业复工需征得当地政府同意,并报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C类单位指近期内暂不能对外营业的公共文化场所、文化经营单位和部分旅游企业,主要包括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等文化经营单位,旅行社、A级景区以及部分暂停营业的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该类企业具体复工时间由市疫情应对处置指挥部根据我市疫情防控实际确定并对外发布。

针对即将复工的文化经营单位和旅游企业及各类场所,防疫重于一切。市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各企业需按照《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标准要点》,在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同时,重点抓好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做好各类场所和单位内部的消毒和卫生清洁。

同时,做好顾客和员工的双重防护工作,各类公共文化场所、文旅经营单位等对入场的顾客及员工必需佩戴口罩、检测体温,凡体温高于37.3℃的顾客和员工,立即与辖区指定医疗卫生机构联系进行转运和隔离。

在复工前,各单位对外地返乡的员工需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台账,实时监测,并按要求自行居家隔离不得少于14天,未出现疑似情况方可上班。凡14天内由湖北返回的一律不得上班,实行集中隔离14天,隔离实行属地管理。(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 姜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