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民生,您看能否尽量最大限度帮助消化一些”“劳烦您帮着协调一下,尽量帮助解下燃眉之急。”“洋葱是大棚产的,4000公斤左右,还有1000公斤小灰葱,稍便宜点也行,劳您帮着消化下”……13日傍晚见到孙明辉时,他正在一家商超配货现场不停地打着电话、发着信息。
“各大商超帮忙,老百姓滞销的各类蔬菜水果已经消化了20多吨了,希望这个量还能继续增加。”连续的高强度沟通,孙明辉的声音已经沙哑。
孙明辉是文登商务部门的一名干部,却为何成了眼前的农产“推销员”? 孙明辉说,按照部门的战“疫”任务分工,自己主要负责协调当地商超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工作。然而,不久前,他接到了来自泽头镇干部打来的求助电话:作为蔬菜大镇,镇域菜农积压了大量蔬菜,疫情防控期间极难销售出去,很急!
商超保障工作紧张,但老百姓的难处也不能视而不见。“农产品销售问题直接就是农民的生计问题。菜农们原本盼着年关能有点收入,但赶上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农产品的收购、输出、销售链条阻滞,菜贩上不了门,菜运不出去,就只能眼睁睁烂在家里。”孙明辉说。
就这样,孙明辉在紧张的防疫工作之余,当起了滞销农产品的兼职“推销员”。知道的人多了,找的他帮忙销菜的人也越来越多。
为最大限度地打开滞销菜销路,孙明辉联系当地大型商超总部的采购负责人或工作人员,恳请他们在在为应对疫情防控大量储备相关商品的情况下,发挥优势,伸出援手,从合作方那里挤点配额,充分发挥自身点多面广、销售量大、库容充裕、技术先进、物流高效等各方面优势,最大限度地帮助农户销售急难出手的果蔬,帮助农产品“进城”。
“要不是咱区商务部门帮忙,咱就真不知道这日子该咋过了。”在泽头镇吴官屯村,看着大棚里因滞销而堆积成山的蘑菇,菜农吴同君曾一度愁得睡不着觉。“从大年初三开始,村里的蘑菇就没有批发商来收购了,咱两个大棚每天可产1000多斤平菇,如果销不出去,一天的损失就是三四千元。”吴同君说。镇上得知其情况后多方联系,最后,孙明辉牵线,利群集团文登购物广场开始购销吴官屯村的滞销蘑菇。连日来,仅泽头镇的滞销菜,孙明辉就促成商超销售10多吨。
在文登营镇后北风口村,“卖菜难”也随着家家悦超市物流车的到来而迎刃而解。为提高村集体收入,去年,后北风口村里成立农民合作社,投资建设了两个蔬菜大棚,种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眼下正是大棚黄瓜的成熟期,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每天大约有1000斤的成熟黄瓜没了销路。“商务部门帮我们联系的当天,超市采购人员就来村实地查看,第二天超市物流车就开到咱村口,把咱最大的销路问题解决了。”后北风口村村委会主任刘金超说,滞销菜的销售直接帮助村里挽回经济损失约5万元,他们还由此与超市建立了长期供销合作。
竭力与实体商超对接,也全力在网上找市场。亲见着种植户的难处,奔走在农村防疫一线的很多文登镇村干部们也自发兼职当起了“农产网商”和“外卖员”。
在张家产镇,包村干部鞠赋红每天都在永福赵家村的防疫卡点值守。也在此时,她得知村里以往销售紧俏的草莓柿子因疫情而滞销。“村里很多村民都以种植草莓柿子为主要收入来源,往年正月是草莓柿子上市销售旺季,但今年赶上疫情,村民们的柿子哪怕降价也销不动。”鞠赋红说。为帮村民们解难,鞠赋红开始把一条条售卖信息发向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我包的张家产镇永福赵家村的草莓柿子…可送货上门,保证口感好,酸酸甜甜,让你停不住嘴……”如她所愿,订单陆续而来。用自家车在村口装上村民们的柿子,傍晚下班回城送到每个订单客户手中,自此,鞠赋红成了村民们的“销售员”和“外卖员”。得知情况的张家产镇其他机关干部也纷加入进来,一位干部家属刘新哲通过朋友圈在短短几天就帮助卖出三百多斤草莓柿子。
朋友圈、城区的小区业主微信群、城区敬老院……这些也成为文登区海洋发展局派驻泽头镇高家庄村第一书记李明峰的帮销网。“最多一天能帮着菜农送零货400多斤,联系的城区敬老院和超市一天能帮助群众销售4000多斤。”李明峰说。
在防疫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要切实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文登各有关部门、镇街在充分广泛调动整合资源,积极联系帮助群众拓展农产销售渠道的同时,还为农产上行开通“安全通道”。镇街党委与派出所、卫生院联合对蔬菜运输车辆进行提前审核、集中消毒,发放通行证,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有序的同时,保障农产品安全顺畅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