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抗"疫"群英谱】刘红敏:患者的安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2020-03-06 编辑: 宋倩

      今年的春节,对市立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刘红敏来说,是人生历程中最特别的一年:熟悉的“难忘今宵”被滴答作响的仪器声取代。“战场”更是由消化内科一路转战至烟威地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集中收治定点医院烟台市奇山医院。

      “前线抗疫的日子,每天都是大考。但一路走下来,感觉自己真的成为了一名战士,只要看着患者逐步好转,便会无比光荣。”刘红敏笑着说。

      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的动态消息“刷屏”各大网站,曾参与H1N1疫情防控工作的刘红敏,敏锐地意识到,又到了要去“疫”线的时候。

      “出征日”很快到来。1月28日晚上8点,刘红敏接到前往市胸科医院支援一线防疫工作的“动员令”,她二话没说答应了,并担起新冠肺炎患者护理组负责人。2月12日,又带队前往烟台市奇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我从事护理工作27年,拥有参与病毒防疫工作的经验,这时候不上,等着干啥。”

      和数年前一样,刘红敏再次穿上厚重的装备,动作依旧不慢,因为她知道,这是与病魔斗争,和死神赛跑。

      为降低感染风险,医院隔离区“裁”去所有保洁等非医护人员,病区内保洁、护理等工作全都落在护士身上,压力之大不难想象;高感染的风险,也让防护流程更为严格,隔离区所有的防护工作需从“零”起步,重新梳理。

      也就是说,再赴前线的刘红敏,既要巡回战场,还多了一项守牢“后方阵地”的任务。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出发前刘红敏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面对“战场”的陌生,临上战场前,她便围绕护理内容仔细研读疫情防控指南,对新冠肺炎的防护要点、现有防护物资进行认真梳理。

      “考虑到隔离区所采用倒班制,虽可满足一线人员休息需求,但防护物资紧张,容易造成浪费。”刘红敏说,结合护理人员数量,她对科室班次进行调整,将“每次工作8小时,中间休息吃饭”改为“每天工作6小时,中间不休息”,提高了护理用品的使用率,让新调入的护士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状态投入战斗。

      理清了护理“账”,刘红敏还以“老兵”的敏锐,发现了新对手的新特点: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转化表象并不清晰,特别具有迷惑性的是,有的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实际病情已经比较重。这无疑对护理工作提出新要求。“一定要认真观察患者细微的变化,及时与主治医生对接,调整护理方式。”刘红敏说。

      一位病程较长的患者就是如此。在参与一线护理工作时,刘红敏注意到,该患者虽然以很高流量在吸氧,但一说话脉氧立马大跌。主治医师对治疗方案调整后,刘红敏也开启了“超长待机模式”,从补液到服用抗病毒药物再到辅助患者翻身俯卧,全程一项不落的“盯梢”。

      转眼6个小时过去了。按照规定,每班护士6小时一换班,刘红敏应该下班休息。但该患者的治疗方案刚调整,担心中途换人,产生工作遗漏,于是她一直坚持到首轮护理操作完成后才离开。

      那天,刘红敏整整在病房待了9个小时,出来时浑身已全部湿透。由于病情的多变,患者产生了焦虑心理,每次进病房记录患者情况时,刘红敏还尽可能多与患者沟通,让他感受到温暖。

      就这样,一点一点抠细节,一点一点拉锯战,最终把胜利夺了过来,该患者病情慢慢好转,刘红敏揪了多日的心也放了下来:“患者的安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不知道这场阻击仗还要打多久,但我确信病毒终会缴械投降。”谈及一线驻守“时间节点”,刘红敏坚定地说,护理工作越发有序,一切困难终将被攻克。(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文 威海市立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