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威海老故事》,我是您的老朋友老王。
上回咱们说到,距离咱们较近的烟台福山的赵于氏发明了木头鱼,而且老王我的一个忘年交还在乳山崖子见过实物,那这木头鱼究竟长什么样,到底怎么个吃法呢?
在乳山,木头鱼的形成有两种说法,一是祭祖说,一是待客说。祭祖说和烟台福山的版本差不多,穷,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看不到几次鱼,更吃不到几次鱼,到了数九寒天,新鲜鱼更是少之有少,所以祭拜老祖宗时就刻条木头鱼。另一种说法是老辈的时候没有冰箱,没有冷冻条件,不容易吃到鱼。用乳山当地话来说,就是“能应许一头猪、不应许一条鱼”,那么酒桌上又需要鱼这一道菜怎么办呢?有聪明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刻条木头鱼,用面包着,在油锅里炸一炸,以假乱真,反正就着这个气氛喝酒热闹就是了。
据说,这木头鱼是用结实的梨木或枣木刻成的。因为梨木和枣木不易腐烂,不易碎裂,结实耐用。而且这木头鱼和木头鱼也不一样,分为实心的和空心的两种,空心的木头鱼又叫夹层木头鱼。
对于实心的木头鱼,主妇要把面粉、鸡蛋、葱花、姜丝等调成糊状,对木头鱼进行挂糊,再上锅用油炸熟,并烧上汤料,上桌时,人们只吃木头鱼外面的面皮。如果是空心木头鱼,主妇做鱼时,会用萝卜、土豆、猪肉等材料烹调成菜,放在木头鱼的“肚子”里。
呵,木头鱼上餐桌,就算做得再像,这要是一筷子下去,谁还看不出来真假呀。对,这下您知道了为什么乳山人爱劝酒,鱼上来以后又要“头三,尾四,背五,肚六”地折腾的原因了吧。
因为在过去有些喜主请客爱面子,而且有些木头鱼包上面炸了之后真假难辨,让人不知道是条真鱼还是假鱼。但是客人一动筷子吃就露馅儿了,但你如果是不吃,看着就像条真鱼。所以有好面子的东道主就猛鼓励大家喝酒,喝一会儿鱼在桌上,人趴在桌下,也不用吃鱼了,也就不知道鱼的真假了。所以说老辈儿乳山的酒难喝,劝酒风这么猛,跟木头鱼有比较大的关系。你说把你劝醉了,你还有胃口吃鱼?即使吃了,你还知道这是什么鱼?
那么为什么以前咱乳山人穷要面子活受罪,宁可把木头鱼端上餐桌,也得有鱼呢?原来,鱼这个味儿腥,而中医讲究“醒”,乳山有些地方“腥”和“醒”的发音不分,“腥”寓意着醒,祈愿吉祥、健康的意思。所以说就导致了没有鱼待客,刻条木头鱼也得上桌。
不过,据说从很久以前开始,咱胶东正规宴席上,鱼就是必备的,坚决不能少的一道菜,而且这鱼还很有讲究——必须有鱼鳞。鱼鳞是个圆的,钱币也是圆的,所以酒席桌上有鱼还象征着祈财、发财这么个意思。再加上无鳞的鱼就和人没穿服装一样,给人不好的联想。
过去,木头鱼上桌大家是心知肚明、心照不宣,说白了就是穷惹的祸。作为主人,感到宴席上上了条鱼,对客人很重视,高看了一眼。同样,做客人的也感到自己受到了礼遇,心中也知足了。这鱼能不能吃是一回事,关键是它代表了一定的礼数。
现在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木头鱼也就远离了大家的生活,成了难寻的古董了。当然,咱乳山人待客的酒风也不像早些年间,已经文明起来,猛劲劝酒早成为了历史。而鱼,对大家来讲,也早已属于司空见惯的食材了。好了,今天的威海老故事就讲到这儿,欢迎关注“Hi 威海城市客户端”,《威海老故事》咱们下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