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3月9日上午10点,荣成市王连街道的麦田里,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一辆自走式撒肥机正给麦田施肥。所到之处,洒下的雾化肥料瞬间弥散开,落在返青的冬小麦上。
田垄边,王兆丽背着双手,盯着撒肥机沉默不语。对于这位种粮大户来说,760亩的麦田里有一溜的事儿得操心,这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到了。
靠着撒肥机这台“大家伙”,再有个把小时,这第一遍追肥就完成了。随着气温升高,除草和病虫防治也该着手准备了;还得随时观察麦田的土壤,出现干燥情况,就得安排镇压机进行返青镇压……虽然记挂的事多,不过王兆丽心里还是有数的,家里4台拖拉机、2台大型喷雾机、3台联合收割机、2台烘干机让他的春耕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活”,而是透着“科技范”,“总的来讲,我们的春耕进度一点没耽误。”
不仅进度没耽误,今年雨水足,小麦墒情好、长势旺,估计亩产能达到1000斤以上,保守算下来,60万元的收入能装进“兜里”了。这账越算越有劲头,让王兆丽又在心里“庆幸”了一番4年前的“英明”决定。
2016年,王兆丽与农业“交手”,他先后流转了近800亩土地,虽然对农作物管理并不在行,但是在起步时他就定下了一个目标:90%的土地用来种植高筋小麦,专攻面包粉、饺子粉;剩余50亩地种植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黑麦。优质麦自然连锁带来了优质价,高筋小麦价格比普通小麦高出10%,黑麦则能高出20%。
这边地块追肥刚刚完成,王兆丽就小跑着到了另外地块上。地头里,旋耕机已经缓慢行驶出了10多米,刀片把枯黄的稻根、嫩绿的野草一并打碎,泥花飞溅,激起土里特有的潮味儿。
这块30亩的地,是他年前专门为栽种旱稻预留出的,眼瞅着4月底就该忙活了,现在得抽空把地拾掇好了。对王兆丽来说,疫情是暂时的,种地可是一辈子的。“国家都说了,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稳定,还能适当提高,甩开膀子干吧!”(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通讯员 刘兆阳/文 纪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