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微风三月,山间田野,乡村城市,处处有翻飞的铁锹、挂满汗珠的笑脸、和新植的树苗。在一个个植树现场,人们栽下树苗,来约会春天,播种希望。
镜头一:党员干部义务植树添新绿
3月12日,上午8点30分,里口山区域仙姑顶景区大殿西侧,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社局等市直单位党员干部们,三五一组,挖坑、放苗、培土、夯实……
“嚯,今天这风可真不小呐。”“真是,要想把树栽好,得费些心思。”市直机关干部王维源刚到停车场就遇到了不少“熟人”。平时业务上有所往来的党员干部们现在成了并肩植树的“绿色使者”,趁着分发树苗的空隙,大家保持着安全距离,讨论起来即将要进行的绿化“大工程”。
王维源和同事们负责植树的片区近900平方米,在大殿的西侧。他们面前近40°的斜坡上,有零散分布的松树林,有掉落的枯枝,也有裸露在外的岩石,就是没有一条畅通无阻的上坡路。
清枯树枝、运树苗、挖土坑,党员干部们三两结对,忙碌了起来。“没有上坡路,我们就走出一条路来。”说着,王维源便和同事们扎进了林丛中,一手抓着树苗,另一只手拨开挡在身前的树枝,将一株株黑松苗运到挖好的土坑旁。
一个小时的功夫,山坡下半截的黑松已经种得差不多了,王维源刚想坐在石阶上歇歇脚,不远处铲车又运来了一车的石楠——这些是要种在山坡顶上的。
石楠体积大,往山上搬运起来要费不少力气,王维源和几个年轻的党员干部们索性当起了“人体传送带”,一个接一个地把石楠运到了山坡顶端。
整整忙活了一上午,铲车里的石楠都“匹配”到了自己的土坑,大家这才摘下手套,跺了跺脚,撇去裤子上的尘土,松了一口气。
不远处新修的防火通道两侧的绿化带也被各机关单位“承包”了,经过党员干部们一整天的劳动,一棵棵新栽种的苗木错落有致、迎风挺立。
镜头二:华夏城植树的多种“打开”方式
种树,作为华夏城不变的主题,遇上三月,便有了多种“打开”的方式。
“抓紧点,不行就再调一辆工程车过来。”在龙湖周边,运送土方的工程车来回穿梭,挖掘机不停地将新土方填充到近处的石窝里,华夏文旅集团董事长夏春亭扯着嗓子喊。没法不着急,这块地得尽快平整出来,趁着这几天,赶紧把树种下了。要不,不仅成活率保证不了,龙湖生态修复的其它工程也会相应跟着滞后。
几个月后,这里将打造成一个以紫薇、杏树为主,搭配雪松的花海景点,然而这些品种的树苗“挑剔”的很,需要专门的种植土才能栽种成活。这一个月来,为了种植土,华夏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岳立君可是没少忙活,他先后已调整23.7万立方的种植土,不过眼下仍然有8.2万立方的缺口,随着各处交通的有序恢复,这些“千呼万唤”的种植土也已经在路上“狂奔”而来了。
马上要“到货”的,不仅有种植土,还有近7万株的紫薇以及300多株杏树。岳立君说,环龙湖的花海景点打造完成后,还将计划依托该工程打造一条全新的旅游路线。到时候,红色教育板块、生态教育板块等内容将“点缀”其中,观赏、体验、科普……这些都将成为华夏城景区旅游业态的新卖点。“所以,这树是一天也耽误不得,估计在清明节之前,就能栽植完成了。”
连日来,生态文明长廊景观提升工程现场也是一片忙碌。“1、2、3,起……”随着工人的号子声,一棵棵景观树正在进行移栽。夏春亭介绍,作为华夏城景区的主景点之一,这里将展现华夏城“生态修复”和“修废利用”的历程,宣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知识,让更多人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所以,今年这里的绿化起步也比较早,截至目前已经调整5.3万立方的土方,移栽完成2000多株景观树。
此外,华夏城近300多名工人蹲在山上,对已患松材线虫病的黑松进行处理,并及时更换柞树等树种,目前已完成新栽植近1万棵。
镜头三:两代护林员春天里的“约定”
“爸,什么时候来的?”“我早就来了”……
每年植树节,刘增虎与父亲刘杰都会有这样一段对话,今年也不例外。39岁的刘增虎是环翠区温泉镇林业站站长,而68岁的刘杰则是上一辈护林员,3月12日是爷俩儿特殊的节日,也是心照不宣的“约定”——要在这天一起种下新苗。
接苗、分苗、协调园林水车、安排护林员到各场地值守……当天不到6点,刘增虎就骑着摩托车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跑。8点多,刘杰也麻利地上了山,脱了外套,拿起铁掀,熟练地挖坑、栽苗、踩土、浇水,一气呵成。“植树这事儿,我俩从来不用特意商量。都知道,一定会来。”
其实,自从3月初,刘增虎就开始筹备植树节的事情。天天在林子里跑的他,对每块地都熟悉得很,“今年就选了前亭子夼、林家院、张家山和小庄几个地方,准备把空地全种上树苗。”
也是从那时起,爷俩的日常聊天内容就变成了植树,“增虎,林家院北夼那坡泥土好,栽树成活率没有问题。”“爸,您说张家山那种树,株行距多少合适?”……守了40年山的刘杰,总是能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帮儿子出谋划策,“山地造林,株行距按照2*3,林子通风光照好,几年就起来了。”刘增虎带着护林员跑遍了4个现场,量好了土地面积,按照父亲给的数据,算好了所需树苗的数量,还提前画好了植树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主动参与到植树活动中,刘增虎觉得工作更好干了,也更有干劲了,退休了的刘杰也越发满足。3月9日至12日,温泉镇共种植了6400余棵树苗,覆盖近15亩山地。以刘增虎和刘杰的经验来看,这些树苗成活不成问题。
等到植树的人们都下了山,属于刘增虎和刘杰的“父子时间”就到了。拿出预留好的树苗,刘增虎挖坑、栽苗,刘杰压实土壤、浇水,爷俩儿默契地配合着,3分钟不到,一棵树苗就栽好了。
望着这些迎风挺立的小树苗,爷俩儿笑得很开心。因为,这不仅是棵树,更是大山春天里的新希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蔡君君 张宇/文 蔡君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