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体温检测,突发处置,避免拥挤……威海校园疫情防控“一日流程”体验记

2020-03-14 编辑: 宋倩

      入校时,学生忘带在家填的体温检测表怎么办?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发现身体不适、体温过高,该如何应对?用餐时,如何避免拥挤……为应对将来开学后面临的学校管理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连日来,我市多所中小学未雨绸缪,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

      3月13日,威海七中组织全校教职工,开展了一场这样的演练,演练中的学生和老师,都由教职工来扮演。当日,记者跟随教师徐小君、张波扮演的“徐同学”“张同学”,体验了一把在校的疫情防控“一日流程”。

      在家先测温,入校后再测

      当日7时许,“徐同学”准备去上学。离家前,妈妈帮她测了一下体温,36.4℃。14天来,她的体温一直在这个温度左右。她把这个体温填在学校发的体温检测表上后,带着体温检测表走出家门。

      在校门口,她看到不少“同学”站在专用学生通道上,大家在“老师”指引下,彼此间隔1米开始入校。大门口,两名值班“教师”依次检查大家携带的体温检测表,只要发现体温正常,便迅速放行。正当“徐同学”准备入校时,身后一位“同学”因忘带体温检测表被“老师”拦下:“同学,你为什么没带体温检测表啊?”“哎呀,走得急,忘带了。”这位“同学”如梦初醒地回答道。这位“老师”接着说道:“同学,别着急,老师给你测测体温。”“老师”随即用体温枪测了一下他的右手手腕,“体温正常,快进去吧”。

      进入校园后,“徐同学”朝教学楼走去,在她前面,等候进入校园的“同学”排着队,大家相互间隔1米。进入教学楼之前,每个人还要再测一次体温,不过,这次用的不是体温枪,而是红外热像测温仪。由于红外热像测温仪测温快捷、准确,大家在教学楼门口几乎没有停留,纷纷快速通过。

      发烧即被带离,如厕须按规矩

      课堂上,“张同学”举手示意,称自己身体有些不舒服。“任课老师”立即拿着体温枪走到他的面前,经测量,体温高于37.3℃。“任课老师”立刻带“张同学”离开教室,同时电话通知学校临时观察室负责人员和“班主任”前来。

      临时观察室负责人到来后,带着“张同学”前往远离教学楼的临时观察室进行留观,并再次为他测量体温,确定体温仍高于37.3℃后,“班主任”立刻给“张同学”的父母打电话,告知他们立刻来校接孩子去我市指定的发热门诊治疗。与此同时,学校也马上将情况汇报给市疾控部门和环翠区教体局,并按照他们的指导立即好下一步工作。

      下课后,“徐同学”想去洗手间,其他几个女“同学”听后一起结伴去,但值班“老师”告知她们这样不可以,要彼此间隔1米,并沿规定线路前往才行。

      错时就餐错时放学,每日消毒不留死角

      为避免人员聚集、缩短就餐时间,威海七中的学校食堂安排4个年级的学生错时就餐。

      轮到“徐同学”所在年级就餐时,她和同学们间隔1米,排队走向食堂。进入食堂,他们在“脚步消毒垫”上消完毒后,到指定位置就坐。原来6个人的餐桌只坐2人,而且全部同向而坐,相互间隔1米以上。

      “徐同学”入座后,食堂工作人员将提前打好的“饭菜”放在她的面前。然后,在“班主任”统一口令下,她和“同学们”摘下口罩开始就餐。感觉“饭菜”的量不够,“徐同学”举手示意,食堂工作人员推着餐车来到她面前为其加餐。

      用餐过程中“徐同学”发现,为减少聚集,不少“同学”将“饭菜”打包,带到教室吃。

      放学了,“徐同学”注意到,每个年级放学的时间不一样。她和同班“同学”在值班老师带领下,间隔1米,排队走出校园。在校门口,有“老师”用喇叭循环播放以下内容:“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请家长接孩子时不要聚集,保持1米以上间距。”

      当所有学生全部离校后,学校开始每日一次的大规模、不留死角的喷雾消毒。据介绍,一旦开学,每天白天,这样的消毒至少要有两次,同时,每天在上学前、午餐、课间等时间段,对教室进行通风。

      延伸阅读:

      全市所有中小学都要举行防疫演练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根据省教育厅等部门印发的《山东省中小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条件核验细则》等文件,我市所有中小学都要在开学前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

      目前,我市已有多所中小学进行疫情防控应急演练。通过演练,这些学校进一步规范了疫情防控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和报告流程,提高了疫情防控的防范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其它学校也将陆续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使疫情防控“一日流程”、各个环节清晰化、规范化,提高学校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用科学安全的方式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广大学子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沈道远/文 王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