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用“绣花功夫”办好每件“小事”

2020-03-26 编辑: 宋倩

      向每一位来威人才介绍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为招引人才跑办项目落地手续;让百姓拿到“大红本”;翻遍全国有关城市建设的条例法规,写出更精致的城市规划……去年,我市相关部门的党员干部用“绣花功夫”把本职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细、做实、做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释放出更强大动能。

      市人才开发中心:

      人才“朋友圈”越来越大

      爱上一座素未谋面的城市,要用多久?对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长汪先恩而言,时间只需短短一天。“来到威海,立马有工作人员向我介绍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能时刻感受到各部门为推动创新创业作出的努力。”汪先恩说。

      从这次美好的见面开始,汪先恩就和威海结下不解之缘,不仅连续四年带队参加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更通过在威设立的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创新创业基地,成功引来索尔生物、隆泽生物等科技型企业,搭建起威海与日本人才创新创业的合作桥梁。

      或跨重洋、或越重山,这样的“桥梁”在我市正越来越多。仅去年一年,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威海氢氚动力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威科多等数十位高层次人才与威海携手,开展人才项目和技术成果对接。

      为让威海这棵“梧桐树”枝繁叶茂,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做好威海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还通过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32个部门单位的人才服务职能和资源,再造服务流程,实现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配备人才服务专员393名并推广威海英才卡,高层次人才在威凭卡可享受交通、旅游等30项绿色通道服务。

      背靠着这棵“大树”,市人才开发中心工作人员也愈发底气十足,全球布局海内外引才工作站,在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设立11家海内外引才机构;赴白俄罗斯、德国、以色列等人才密集国家和地区举办“智汇威海”创新合作交流会……

      随着人才生态不断向好,我市高精尖人才“朋友圈”越做越大。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人才威海”微信公众号等,市人才开发中心发放《致在威专家及服务专员的一封信》,并为部分购买口罩困难的专家个人及家庭成员提供口罩3100个,真正把暖心服务送到人才的心坎上。

      环翠区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刘艺:

      引人才、落项目 抢抓“第一资源”

      最近,环翠区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刘艺办了一件大事——帮助“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优胜人选、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周文龙团队拿到了营业执照。

      为啥会选择落户环翠?这事还要从去年6月份说起。

      通过校地合作牵线搭桥,刘艺认识了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周文龙,了解到他手中的“碳纤维复合摩擦材料制备技术”想要找一个原材料供给充足的地方落地转化。“威海渔具产业发达,碳纤维下脚料资源充足,这个项目落在威海是您的不二之选。”亮出这个“底牌”,周文龙来到威海与刘艺面谈,但时间只有半天。

      为让周文龙坚定来威落户的决心,刘艺铆足了劲,从政策解读到市场分析,从场地选址到后续服务,刘艺的“专业”为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奠定了基础。为了解决周文龙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问题,刘艺积极协助周文龙报名参加“创业齐鲁·共赢未来”创业大赛,全程做好项目申报工作,逐字逐句修改项目书、完善答辩PPT,最终帮助其成功胜出,项目落地后可争取到230万元的扶持资金,一连串的专业动作和热心服务彻底感动了周文龙。

      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日常的积累。过去一年,刘艺牵头拟定了“英才汇翠”人才新政20条,配套出台9项实施细则;积极组织承办2019威海“英创会”主会场活动、首届中韩(威海)人才交流合作大会分会场活动;“一对一”辅导人才申报项目,成功率高达50%以上;打造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开发“人才e站”线上平台,实现人才服务就近办、掌上办……

      刘艺用实际行动串起了一条“政策引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的招才引智工作链条,吸引更多人才集聚而来。

      市解决城市建设领域矛盾纠纷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7.7万户群众拿到了房本

      三月春光正好,在高新区古寨东路367号居民曹轩铭家里,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屋子里暖得很。“20年了,房子可算有了证,心终于踏实了。”曹轩铭说。

      曹轩铭自1999年购入该房后,就有了一件堵心事——因为开发商的几次变更,不动产登记证始终办不下来。这一等就是20年。“本来已经不抱希望了,却在去年拿到了不动产登记证,幸福来得太突然。”曹轩铭高兴地说。

      和曹轩铭一样被幸福“砸”到的,有7.7万户群众。去年,全市累计解决10.4万套房屋办证问题,超额完成2019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出的5万户承诺目标。

      难不难,一听便知。市解决城市建设领域矛盾纠纷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臧华说,涉及2639栋7.7万户,时间最长的近30年,户数最多的小区有4400多户。

      不仅数量庞大,“病因”还很复杂。开发建设单位资金短缺,未缴齐相关手续费、税费;开发商注销、自然消失、“跑路”下落不明;手续审批不齐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去年,市、区两级成立解决城市建设领域矛盾纠纷问题领导小组,从相关部门抽调骨干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兵马”迅速到位,还有政策托底,《关于解决城市建设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加快不动产权证办理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

      由此,一场遍及全市的“办证之战”拉开序幕。受理、发函、现场勘查、处理投诉、召开联席会议……为了百姓眼中“天大”的事,市解决城市建设领域矛盾纠纷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首创“边办证、边追缴、边查处”的“三边”工作法,将本应串联解决的程序,改为并联处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市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把“迷你版”不动产大厅“搬”到百姓家门口,上门办业务。

      拿到“红本本”的居民,有的送去了锦旗,有的直抹眼泪,臧华真切感觉到,一年来的奔波值了:“我们拿下的不只是不动产登记证,还有人心。”

      市住建局精致城市建设科科长梁晓东:

      为精致城市建设翻遍城市建设的条例法规

      随着鲸园文体公园停车场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的复工,寂静的街道重新热闹起来,不远处的机器发出轰鸣声……精致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而看着这一切的梁晓东,不由再次想到去年自己编写《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初稿时的情景。

      去年7月,市住建局精致城市建设科科长梁晓东的工作随着天气持续“升温”。“《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是咱们市第一次出台跟精致城市有关的地方法规。”梁晓东说,这个领域内还没有一部可参考的完整成型的地方法规,而且留出的时间也就半个月。

      工作还没开始,时间“余额”就已不足,梁晓东只能列出一份精确到小时的工作表。

      初稿是条例的“骨架”,底子打好了才能保证后续步骤顺利。为拿出成型的初稿,梁晓东那段日子,几乎翻遍了全国及各省市有关城市建设的条例法规,一个涵盖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六大项14000字的初稿出炉了。这也奠定了《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的基本框架。

      之后,梁晓东一边忙着和各部门商讨修改,一边还穿插着赶赴济南、北京等地,争取上级对我市精致城市建设工作的支持。去年12月,《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一审,我市也顺利拿下全国第一个“美丽城市”建设试点。

      精致城市建设不仅要有政策法规的支持,还要有城建工程的支撑。“疫情期间,我们的工作重点还包括推动重点城建工程尽快开工。”梁晓东说,为了这个,他们可是下了不少功夫。截至目前,我市城建重点工程已开工153个,开工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李文思 初佳伦 曲黎悦/文 纪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