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战“疫”驰援,深情满满!威海援鄂医疗队交出“硬核答卷”

2020-04-08 编辑: 宋倩

      1月25日,大年初一,当人们在家中吃着新年饺子的时候,我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5名队员已经一路小跑着奔赴战场——紧急支援黄冈的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当时的黄冈,是除武汉外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月28日,我市第二批7名医护人员驰援黄冈;2月9日,我市第三批12名医护人员出征武汉……国家召唤,使命必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24名医护人员艰苦奋斗,帮助方舱医院“关门大吉”,帮助大别山医疗中心患者“清零”,为武汉人民、黄冈人民交上了一份“硬核答卷”。4月5日,随着第一、二批援鄂医疗队的12名队员凯旋,至此我市24名驰援湖北医护人员全部完成援鄂任务,平安归来。

      从派出最精干的医护力量驰援湖北,到威高、迪尚等企业“火线转产”,将一车车防护物资发往一线,再到全市上下捐钱款、捐物资,送鲅鱼饺子、送爱心苹果……威海力量、威海精神、威海大爱在驰援湖北中不断汇聚、闪耀。

      义无反顾赴荆楚,致敬最可爱的你

      1月24日,大年三十。我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曲涛家中,已经有了浓浓的过节气氛。

      就在计划着好好过个年的时候,曲涛接到了单位征集报名的电话,“想都没想,我就报上名了,虽然不知道会派去哪里。”报名请战18个小时后,曲涛登上了前往湖北的飞机。

      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普通人都明白它的厉害,专业出身的医护人员又怎能不知道其中的风险。

      “那里是我应该出现的地方”,同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的李金玲说,自己专业对口,还是一名党员,便第一时间报了名。

      “祖国需要,还有什么条件可讲!”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宋文玉,特意瞒着父母,还没和10岁的儿子道别,就已经奔赴一线。

      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汤鹰说,2003年SARS疫情时,她们一直被保护,现在是时候用行动去证明了,“换我们来”,不只是说说而已……

      短短4天时间,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召唤,12名医务工作者不顾安危,毅然走上了前线,代表威海勇往直前。

      战场有多艰苦?黄冈市1月3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可见一斑:黄冈市副市长陈少敏说,黄冈为贫困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城区尚没有符合条件的传染病医院有效收治病人。

      然而,越是艰险,越要用“挺进大别山”的精神向险而行。

      1月28日,首批援鄂医疗队火速参与改造出了两个病区的感染隔离病房,开放100张床位。当晚,黄冈“小汤山”收治首批病人,7个小时内,收治了近50名患者。

      就在第一、二批医疗队员直奔黄冈后,我市第三批医疗队员也直驱前线。

      2月9日凌晨1时17分,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王春燕接到了当天出征湖北的通知,她留给丈夫和儿子一个告别的笑脸,但心里其实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被感染,甚至牺牲。

      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谢聪表示,出发时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自己必须去、应该去。

      队员吕院华说:“肯定怕,但总要有人上。”

      “用生命守护生命”,平时可能只是响亮的口号,但在危急关头,却是医护人员必须践行的承诺。

      白衣执甲,是什么让这些和蔼可亲的医生、温柔如水的护士义无反顾,成了不惧生死的勇士?24名援鄂“白衣战士”的回答齐整响亮:选择学医,就选择了奉献;选择奔赴沙场,就要拼尽全力为湖北人民搏来个春天!

      党旗闪耀“疫”线,点赞最硬核的你

      进入疫情严重的武汉和黄冈,医疗队员何尝不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而党旗则成了他们照亮前路的“火炬”。

      2月29日,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王澄强因为表现出色“火线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王澄强说,68天的驰援中,深刻感受到党的力量,深知自己时刻代表着威海医护人员的形象,“代表威海出征,必须全力以赴!”

      1月28日抵达黄冈,1月30日进入“临时医院”。踏进医院那一刻,即使是从业17年的王澄强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由学生宿舍改造成的隔离间与医生穿脱防护服的地方仅隔着一块木板,极强的暴露性意味着整体不安全指数直线上升。

      虽然条件艰苦,但王澄强迅速展现出专业的一面:面对血糖不稳定患者,他第一时间给出“先口服胰岛素,再考虑注射或泵着”建议,10余天后患者情况稳定成功治愈出院。“每名患者治愈离开时都会鞠躬感谢,那一刻特别高兴、特别感慨。”王澄强说,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肯定,更是对“威海医生”的肯定。

      虽然厚厚的防护服让我们难以分辨,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威海援鄂医护人员。无论是在武汉方舱,还是在黄冈大别山医疗中心,队员们不仅拼尽毕生所学用专业知识救治病人,还时刻用心用情给病人以家人般的抚慰。

      2月17日,武汉汉阳方舱医院内,威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谢添开始负责咽拭子采集。每采样一个人,她就可能与病毒“面对面”一次。“我是党员,病人需要我,战友也需要我。”谢添说,咽拭子采集多会给患者带来不适,为此,她没少拿自己当“工具人”,“亲身体验手法和部位,才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渐渐地,谢添的采样时间从每次2至3分钟缩短到了1至2分钟。而缩短的这1分钟,就来自于上百次练习后的熟能生巧。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市援鄂医疗队的党员们用责任与担当、坚强与执著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受他们感召,越来越多的人跟了上来。

      2月19日,队员李莎莎在自己的入党申请书里写道:在抗疫前线,我见到听到太多让我震撼、让我敬仰的人和事,让我对党更加热爱敬仰,我不想再等下去,迫切地想加入其中……

      队员黄婷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希望抗疫最前线成为见证入党誓词的地方,虽然脸上常常会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子,但她却微笑着说:“在这里,我就是他们的依靠,我还得再努力点。”

      患者的心理情况需要医护人员给与特别关注。有一次,一名患者在多项检查指标均正常的情况下,却一直说自己喘不上气。黄婷思来想去,可能是心情原因。“别担心,我和您聊会天吧。”在有来有回的聊天中,患者渐渐不再喊憋气了,还笑了一下。黄婷心想,值了。

      湖北威海情深,感谢拼过命的你

      从1月25日开始,我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卫方方每天都在写她的战“疫”日记。3月18日这天,她在日记里写道:随着最后两名患者走出北广场,黄州区现有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标志着黄冈全市“四类人员”全部清零。在逆行的第54天,我们提交了“黄冈答卷”,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3月21日,是12名第一、二批援鄂医疗队员们难忘的一天。这天上午,山东医疗队踏上了回家的归程,数万名热情的黄冈市民排长队夹道欢送,老乡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感恩之情。

      队员李金玲说,除了道路两旁涌来的欢送市民,还有许多黄冈市民从自己房子里走到阳台上,冲着他们大声喊道:“山东好人”“谢谢山东”,而医疗队的队员们也拼尽全力冲着车窗外的黄冈老乡们喊道:“黄冈加油!”

      “致敬山东人民,黄冈人民永远铭记”“齐鲁大爱,此生铭记”“山东恩人常回家看看”……这恩情有多重,不仅在接连不断的感恩横幅里,还有黄冈人民用自己的行动表达。队员们都看到了一家三口直接跪在了人行道上不断磕头,有一位穿红衣服的阿姨一边流泪一边作揖。途中,黄色的黄冈出租车队自发鸣笛送行,司机师傅们说:“虽然队形不齐,但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13公里的车程,老乡们送了一路,队员们哭了一路。来时街上空无一人,去时万人空巷相送。

      队员于星海说,他分明看到路上的一位市民就是他们治愈的患者,互相认出的那一刻,那位治愈患者跟着车跑了好久,边跑边挥着手说:“护士啊,谢谢您啊!你们一定平安回家。”说到这力,于星海的眼眶又红了:“何德何能被他们称作英勇,我们只不过尽了自己的职责!”

      归来前,我市12名第一、二批援鄂医疗队员被授予“黄冈荣誉市民”称号。黄婷说,等以后一定带着家人以另一种身份来黄冈看看,去看看曾经义无反顾“挺进”,却一直也没见到的大别山。

      同样的泪目送别也在武汉进行。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田静回忆说,3月17日是她记忆中流泪最多、也最温暖的一天。从汉阳方舱到天河机场的40分钟车程里,武汉市民在道路两旁含泪送医疗队员回家。田静的泪浸湿了两个口罩,她说:“如果再选一次,我会第一批就来!”(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杨彩明 曲黎悦/文 杨正 孙大伟 谢凯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