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特别报道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2020-04-08 编辑: 宋倩

      从大年初一到现在,我和同事们一直深度参与在我市援鄂医疗队的持续报道中。送他们上战场、听他们讲经历、接他们回家……80天,一起流泪一起笑,可每次聊完,他们还是跟我见外说:“谢谢啊,辛苦你啦,害你假期又没了。”

      战“疫”里的故事是写不完的。就像很多队员会跟我说,他们感动着别人,却也时刻被感动着,大家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能知道他的名字就好了。”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些没有名字的故事。

      抗“疫”英雄们回家了

      第一个故事是我市援鄂医疗队员李金玲讲给我的。一天她临下班前,黄冈大别山医疗中心又收了一名患者,那是一位30岁不到的小伙子。李金玲还记得他走进来的样子,别的患者都是大包小包装着日用品,他却两手空空的就来了,还笑嘻嘻地对李金玲说:“护士,我来报到!”

      这位看起来有点“不着调”的年轻人,把李金玲深深感动了。小伙子就是黄冈人,自己有个小店。自打过了年,他就和几位朋友开始做志愿者,不仅把店里的东西全部捐了出去,他还自掏腰包买防疫物资,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开车送给有需要的人,直到他自己也被感染。

      来到医院的时候,除了1000元钱,小伙子连瓶水都没有。李金玲和同事们知道后,给他送了不少食物和日用品。小伙子体质好,一周就痊愈出院了,出院后他继续做志愿者、送物资。

      还有个100套防护服的故事,是我无意中听来的。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高级别的医用防护服全省吃紧。我市卫健委相关负责同志连夜赶到省里,希望能给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争取多些保障。市卫健委负责对接的同志恳切地说:“我知道全省都有困难,可是我们的医护人员的高级别防护服只够撑到第二天下午5点,我们不能让他们流血流汗又流泪啊。”

      经过反复争取,最终省里批复了100套高级别医用防护服。幸运的是,工作人员还联系到一些其他的医用防护物资。但从省里回威海的时候犯了难,车子空间不足,防护物资装不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卫健委负责同志给威高集团相关负责人打了个电话,那边立即回复8个字——“位置发我,车马上到。”

      卫健委负责同志说,其实人家完全可以以春节假期为由直接拒绝。威高集团其中一位司机的妻子不在家,他立刻把孩子送到父母家然后赶过来。回家的路上,所有人的心总算踏实了,这位卫健委的同志给帮助运输物资回家的威高工作人员发了条短信,也是8个字——“威海人民感谢威高!”

      

记者将刊有”驰援武汉医护手记“系列报道的报纸送给受访队员本人

      从同事那里,我还听来了一对父子的故事。位于韩乐坊的一家面馆,疫情发生后,面馆老板就急匆匆去店里,因为没有厨师,就自己做面,每天从早到晚,把做好的面免费送给附近各执勤点的志愿者、医护人员们,店门口摆上一盒盒包装好的面,需要的人都可以来拿。后来,老板十几岁的儿子也加入了做面的行列,两个人一天到晚待在后厨,全身上下连眉毛里都是面粉,但父子俩却觉得这段日子最有意义。

      这对父子让我想起了之前采访过的一家夫妻豆腐店。疫情期间,夫妻俩早早开门为附近的社区居民做豆腐、送豆腐,给卡点志愿者每天早上免费送去一杯杯暖暖的豆浆。当稿子写好后,老板死活不让记者写他们的名字。问及原因,他们说:“哎呀,还是别写吧,也没做什么大事。”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疫情初期,我经常采访完回家睡不着,常常想起这些天接触的人和事,一些情感在心里涌动、翻滚、交汇,有时候就会写下些许感触。

      2月4日凌晨,我写了这么一段话:有人说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疫情下的人生百态。在我看来,疫情能折射出一些可贵的东西。别怕此刻的苦难,因为那些团结、奋斗、奉献、不屈的精神,正站出来震撼着我们。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决定我们走向未来的重要因素。疫情越是蔓延,民族精神就遇强则强,中国人是打不倒的。所以,别怕,那么多人为武汉拼命!别哭,国家是我们最强的后盾!别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寒冬已过,繁花似锦的春天已来。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知道我们有着同一个名字——中国。(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文 薛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