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威海老故事》,我是老王。
上回咱们说到乾隆从小就向往能到徐士林的家乡游玩,但徐士林都想尽办法推辞掉了。可乾隆三下江南的时候,在江宁府又跟徐士林诚恳地提出想到老师家乡的爬山和留有始皇帝足迹的成山游览。
“我漫游了不少举国闻名的名山大川,就是没有到过老师家乡的爬山和留有始皇帝足迹的成山,深为遗憾。”徐士林听了,知道乾隆又要提出东巡登州的事了,便深思了一会儿,非常惋惜地说:“原来皇上东巡臣下故里,是想到爬山一游,那真是皇恩浩荡,可惜家乡黎民无福,那爬山圣上是万万去不得的。”
乾隆皇帝没有察觉出徐士林是在变着法儿地哄他,便问:“你那爬山,为何我就去不得?”
徐士林说:“山道崎岖,车辇无法通过。”
乾隆说:“那我就步行而上。”
徐士林说:“圣驾难保,谁敢伴驾前往?”
乾隆听罢,心里不悦,生气地说:“文武百官,满朝皆是,还愁没人保驾?再说,到你故里一游,难道你也不陪?”
徐士林知道圣怒难犯,但心里并不发慌。平心静气地对答道:“陪伴圣驾,臣不怕赴汤蹈火,可是那爬山不仅难上,那时间,也怕圣上耽误不起呀。”
乾隆说:“上个爬山,难道还要三年五载?”
徐士林说:“三年五载不行,圣上请听当地一首民谣。”
乾隆侧了耳朵,徐士林念道:“爬山爬山,一爬九年。俯首摸地,仰首摩天。要是踏蹭脚,就掉进了金粉湾。”念过民谣,徐士林又解释说:“那金粉湾是爬山下的一个无底深渊,假若掉了下去,神仙也没法救了。”
乾隆皇帝听了,吓了一身冷汗。不过他还是倒驴不倒架,硬充好汉说:“不去了,我倒不是怕掉进金粉湾,就是九年的功夫耽误不起。”
从这之后,乾隆东巡的事,就此作罢。这应该说与徐士林的机智应对分不开呀。
其实徐士林的机智,从小就有所体现。在徐士林的老家文登徐家村,至今流传着徐士林小小年纪断案的故事。邻村一个大户人家家里,几个丫鬟偷吃了鸡蛋,谁吃的查不出来。您说这吃下去的东西怎么还能查得出来呀?咱们现在有指纹化验的技术,可那时候哪有啊?有人就半开玩笑半当真地提议,让小神童徐士林试试。然后这个小徐士林就说你这么的,你拿碗凉水来,让这些丫鬟挨个地漱口。听到这儿,您明白了吧?真是年龄小,智慧大呀!
小的时候聪明好学,长大了就必定机智博学。徐士林在福建做汀漳道(官位)的时候,遇到了一起杀人案。凶手聚集了一帮同伙逃到山上,捕快们就想追上山去剿灭他们。但是徐士林觉得这个办法不妥,因为那么大的山区,你围起山来,兵力也不是很充足,如果围了半天,再抓不到人,这个影响多不好。也对啊,抓到了,耗费人力;抓不到,捕快就威严扫地了。所以徐士林就说,别围山,围山不是上策,就守住这个关口要隘就行。守了三四天,这帮人就饿不行了,然后自动地走下山。估计从那以后,当地那些触犯法律后又想一逃了之的再也不敢往山里躲了。
徐士林的学问、智慧、品行,赢得了许许多多人的尊敬。林则徐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嘶,什么,林则徐?对啊,林则徐!为什么叫则徐呢?在《林文忠公传》里就写着,林则徐出生的那一天,徐士林正好从门前经过。林则徐的父亲为了纪念这个巧合,望子成龙,就给儿子取名为林则徐。徐士林在当时名气有多大,口碑有多好,由此可见一斑。
徐士林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这里咱就拣了几个流传较广的来说。话说徐士林操劳一生,最后是病逝在回乡探望83岁老母亲的途中。临终前,他还没忘给皇帝治国忠告。遗书中言辞恳切,无一语及私,让乾隆非常感动,于是就下令将徐士林的画像挂入“贤良祠”,并赐金井玉葬,成为了清朝除开国元勋和辅佐重臣之外的,巡抚职务死后进入“贤良祠”的第一人。当然了,徐士林在任期间以实心行实政,谋民事如家事,不幸病逝后,江苏人民也非常怀念他,于是把他祭祀在“苏州名宦祠”中。
“一代名吏”徐士林的故事暂时就讲到这里了,欢迎关注“Hi 威海城市客户端”,《威海老故事》咱们下回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