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身边的榜样 · 抗“疫”群英谱

【身边的榜样】《威海晚报》记者张玉婷:我是记者,也是老百姓的“眼睛”

2020-04-23 编辑: 宋倩

      当记者这些年,我写过许多典型人物,今天这个故事,讲的是我最最熟悉的同事——威海晚报传媒首席记者张玉婷。

      报纸上、微信里,人们时常能看到“张玉婷”这个名字,却鲜有读者了解名字背后的她。

      4月20日,张玉婷跟随12345政务服务热线到文荣乳暗访;4月21日,她又马不停蹄地前往荣成,跟进民生实事“户户通”项目的建设进展……不管目的地多远,天气多么恶劣,只要采访需要,她就会出现在现场。

      勤快,能干,少抱怨,身量不高却蕴藏能量……这就是我眼中的首席记者张玉婷。

      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通民众居家不出,医护人员奋战一线,社区、部门、党员冲锋在防疫关口,正在休假中的张玉婷也回到了新闻岗位。作为一名从业10年的老记者,她要用自己的“笔杆子”,做好疫情防控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为市民传递一份安心。

      疫情突如其来,市场上的物资供应是否充足,是许多市民关注的焦点。1月28日傍晚,张玉婷接到了商超保供应的采访任务,即刻动身前往超市。“那时候大家都害怕去人多的地方,但我必须到现场,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记者就是老百姓的‘眼睛’。”她说。

      看着超市为满足市民需求所做的不计回报的努力,听着市民对政府发自肺腑的信任话语,张玉婷一边采访,一边为这一幕深深动容。

      采访结束时,天已黑透。回到家,张玉婷顾不上其他,迅速打开电脑写稿。当天晚上,《市场全力保供应 市民菜篮子更丰盈》的报道,通过威海晚报官方微信发布,给疫情中的威海市民吃下一颗“定心丸”。

      2月2日,我市首批2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张玉婷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冲向了采访一线。

      当天早上7点多,张玉婷就和同事赶到了威海市胸科医院,等候在采访区域。看着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走出来,张玉婷的心情难以形容地激动起来。“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是当看到患者走出来,露出灿烂的笑脸、放松的神态,顾虑一下子就被打消了,心里充满了激动和感动。”张玉婷说。

      记者这个职业,“快”是最大的特点,要求脑子快、步伐快、笔杆子也得快。采访结束后,张玉婷立即赶回单位撰写稿件。“这两名患者的治愈出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它传递着威海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表示我们有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要以通稿的形式发给各个媒体,所以写稿时间非常紧张。”她说。

      当天,除了《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威海电视台等威海官方媒体选用了张玉婷采写的这篇稿件外,中国新闻网、新浪、网易新闻、大众网、齐鲁壹点等外地媒体,也转发了这篇报道。此后,在2月6日、2月8日,张玉婷又分别前往威海市胸科医院采访第二批、第三批新冠肺炎出院患者。

      “这三次采访经历很特殊,我不仅要报道患者的治疗过程,还要着重采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与治愈出院的患者面对面。”张玉婷坦言,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些报道既能让患者、市民对我市的医疗技术水平树立信心,也能给予尚未出院的患者最大的鼓励。“事后,好几位当时未出院的患者表示,看了已出院患者的新闻报道,他们心里踏实了不少。”

      疫情期间的采访经历,让张玉婷对“新闻记者”这个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她说,“面对疫情,记者不仅要如实报道,更要传递正能量,给每个人信心和鼓励,我感受到记者担负的一份使命和责任。”

      从1月28日开始,确诊患者出院、医疗保障、社区卡点、复工复产等一系列与疫情有关的新闻报道现场,都有张玉婷的身影。小小的个头,在人群中并不起眼,却不会被人忽视。因为,她总会站在采访队伍的最前面。

      “我几乎是大学一毕业就走上了记者岗位,十年来,我时常听人说,记者工作又苦又累,压力还大,稿子多的时候,我也会这样觉得,但更多的时候,我会为自己是一名记者而自豪。”张玉婷感慨地说:“我用我的脚、我的眼、我的笔,记录着威海的发展和变化,也做出了许多被市民津津乐道的新闻报道。他们或许不认识我这个人,但却会记得我的名字。作为一名记者,能被读者记住名字,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

      不久前,张玉婷被评为威海战“疫”最美新闻工作者。总是采访各种先进典型人物的她,这一次,也成为了其中一员。“感觉很意外。”张玉婷如是说。

      没有太多时间感受荣誉带来的喜悦,因为还有许多采访在等着她:“只要还在当记者,我就会做好采访工作。我不是一个人,在我背后还有成千上万的读者,我要做他们的‘眼睛’。”张玉婷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林\文 姚威 王茂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