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身边的榜样】《威海日报》记者孙大伟:用镜头记录时代新闻,用影像讲好威海故事

2020-04-27 编辑: 宋倩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威海战“疫”最美新闻工作者,是我非常熟悉的同事——威海日报传媒首席摄影记者孙大伟。平日里,大家都喜欢喊他“大伟哥”。

      “大伟哥”总是背着一个双肩摄影包,风风火火地奔波在采访现场之间。偶尔在单位楼下遇见他,你挥挥手和他打招呼,他便会回你一个标志性的憨笑。

      在单位里,很少能见到“大伟哥”安分地坐在办公室里,因为他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即使没有采访,他也会开着车四处转转,看看城市里那些能纳入他镜头的新变化和新鲜事。

      勤快、热情、憨厚,不善言辞,这是许多同事印象里的“大伟哥”。但在采访现场,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专注、认真、细致。大家都说,和“大伟哥”一起采访,心里总会特别踏实,因为你知道,他一定会把照片拍到他能力的极致。

      有一次,一位同事和他到现场采访,一下车,“大伟哥”就开始绕着现场转,这看看,那走走,时不时拿起相机比划几下。等到这位同事结束采访,一扭头,发现“大伟哥”不见了,再一抬头,看见他不知何时爬上了高处,正拿着相机俯拍现场。“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颠儿颠儿地跑过来,一脑门子汗,炫耀般地调出拍好的照片给我看。我一看就被震住了,拍得气势恢宏,当时就觉得大伟哥好厉害!”这位同事说。

      “大伟哥”的厉害,并不是他用着多高端的相机,有多么超人的技术,而是他愿意为了拍出好照片花心思琢磨、花时间等待。他常说,好照片可遇不可求,是“等”出来的。

      今年春节期间,疫情来势汹汹。大年初二,“大伟哥”就赶回了工作岗位。从那时至今,他一天假都没有休过,每天都在一线采访。那些天里,他去过检测咽拭子的现场,去过集中收治定点医院,去过工厂的生产一线,也在下大雪时去过各个社区的防控卡口,他用镜头记录了无数个威海人民抗击疫情的珍贵瞬间。

      “在检测咽拭子的现场,隔着一道玻璃门,内外交流很不方便,医护人员便通过一张纸条向外界传达信息。那个瞬间非常短暂,我几乎是本能地举起相机拍下来了。”“大伟哥”说,那张照片令他非常满意,时不时拿出来看,“身处最危险的一线,医护人员太伟大了,这样的记录特别有意义!”

      4月1日,我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12名医护人员光荣凯旋。在等待英雄们归来的日子里,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王春燕的爱人和孩子,偷偷地准备了惊喜——把所有报道王春燕的照片洗出来做成相册。

      为了将这些动人故事记录下来,“大伟哥”前前后后去了王春燕家3趟。“王春燕还没回来的时候,我去了两趟,她回来那天,我又去了一趟,差不多拍了上千张照片,最后挑选出了一组照片。”“大伟哥”说,想要拍出好照片,就不能怕麻烦、怕跑腿,只有你愿意等,最抓人的瞬间才会恰好被你遇见。

      记者生涯10年,“大伟哥”一直说得少、干得多。不论白天黑夜,还是风霜雨雪,只要有采访任务,他就会义不容辞地背起摄影包赶到采访现场。那道身影,既让人心安,也让人感动。

      这几年,“大伟哥”年年被威海日报社评为“十佳记者”,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担得起这荣誉。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记者对工作的热忱和执著,看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

      这一次,“大伟哥”被评为威海战“疫”最美新闻工作者。名单公布那天,面对大家真诚地祝贺,他又一次露出了招牌式的憨笑。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特殊战斗中,我只是见证者和记录者。”“大伟哥”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愿意始终把镜头对准基层,拍摄来自现场、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精彩瞬间,用镜头讲述威海好故事,传递威海正能量。

      “要想使自己拍摄的新闻故事更有亮点、有声势、有分量,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采访,“大伟哥”谦虚地说自己还差得远,“因为最生动的人物和故事都在基层,要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精彩瞬间,还得多跑、多练、多琢磨。”(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林/文 王彦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