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身边的榜样 · 抗“疫”群英谱

【身边的榜样】威海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王书超: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再多付出都值得

2020-05-09 编辑: 宋倩

      采访威海市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频道总监/主任记者王书超时,他办公室的门时不时被人敲响。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从门后探进来,询问他大小事项。

      在交通广播频道,王书超是统筹调度他们工作的“头儿”,抛开职务身份,在新闻行当摸爬滚打20多年的王书超,还是这些年轻人尊敬的前辈,是他们做节目、干工作的“主心骨”。

      这份安全感,在关键时刻显得尤为重要。今年春节期间,来势汹汹的疫情,打乱了交通广播频道原定的春节特别节目直播计划。大年初三,王书超急忙回到工作岗位,在台党委统一部署下,结合疫情防控有关要求,整合优势力量,推出《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直播报道。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每天4小时的直播也不能满足听众的需求,于是,1月31日至2月18日期间,市广播电视台依托交通广播频道开通了应急广播,实行每天12小时的直播报道。”王书超说,此前,他们也开通过应急广播,报道台风等突发事件,但从未像这一次这样时间跨度这么大、涉及人员这么多,“对我们每个人而言,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个小时的直播报道,需要主持人组、热线组、新闻采访组、新媒体组、技术保障组等方面的通力配合。虽然不在采访和直播一线,但王书超一直坚守在导播间里。

      直播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王书超每天都会提前一小时上班,看看当天的报道重点、审核直播稿件、统筹各组采访计划。直播开始后,他更是不敢有丝毫松懈,随时都要将重要的热线和信息传递给主持人。

      “疫情报道慎之又慎,我们又是直播节目,决不能出现一点差错,每根神经都是紧绷的。”王书超笑言,此时,他庆幸自己曾在电视新闻中心工作多年,在新闻报道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敏感性和严谨性。

      每天的直播结束后,王书超不能马上下班,还得梳理一下当天的稿件,为第二天的直播做准备,经常得晚上八九点钟才能走出办公室。除了发布关于疫情的权威信息外,还得回应公众关切。

      一天下班,一位威海广播的老听友打来电话。疫情期间,外出受限,应急广播成为社区老人了解身边信息的重要渠道,及时的信息纾解了因疫情带来的恐慌和烦闷。电话中,老人向应急广播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应急广播开通的20多天里,王书超只觉得肩膀上的责任有千斤重。从统筹各方到安排报道再到审核稿件,每道环节他都不敢放松,“既然领导把这个重任交给你,就是对你的信任,不管有多难,你都要把工作做好,这是对公众负责,对每个工作人员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2月18日,最后一天应急广播的直播报道顺利结束,王书超才真正松了一口气。20多天的压力和疲惫,终于在那一刻全部释放,心里有的只是问心无愧。

      王书超今年44岁,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新闻事业。“年轻时我当过时政记者,做过值班主任和频道副总监,还下乡驻过村。前两年,我从电视节目转到了广播节目,进入了一片新的领域,迎接着新的挑战。”王书超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段经历都会变成养分,滋养着以后的人生。

      特别是经历了此次疫情直播报道的磨炼,王书超对广播节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不能做一名好记者,关键看有没有责任心。当我们面对危急险重的任务,不能想着推脱,而要迎难而上,尽全力把事做好。”这一次被评为威海战“疫”最美新闻工作者,王书超连连表示,自己所做的都是本职工作,与那些奋战在一线的人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在抗疫一线救死扶伤,但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哪怕只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微小光亮,再多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为自己是一名新闻工作者而感到自豪。”王书超笑着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林/文 本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