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传统文具“变身”打击乐器?高新区一小惊艳亮相央视舞台

2020-05-12 编辑: 仲鹤

 

5月8日,高新区第一小学12名小学生带着自己的创意表演《中国话》登上了央视少儿频道《看我72变之创意少年》节目的舞台。

毛笔、镇纸、竹雕笔筒……它们本是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具。可是,你敢相信吗?它们还能变身打击乐器,为流行歌曲伴奏哦!

来自山东省威海市高新区第一小学的12个小学生,用身边的传统文具给歌曲伴奏,进行了一场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音乐表演。

他们用特别的方式表演了流行歌曲《中国话》,还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精心设计的“彩蛋”,把传统元素演绎得时尚又好玩!

传统文具竟成打击乐器

在孩子们手中,笔筒、毛笔、镇纸等文具都成了为歌曲打节拍的乐器,这样的“打击乐器”,你们一定是第一次见到吧,孩子们的创意来源是什么呢?

原来,为了让音乐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音乐老师王鹏总会用身边的小物品带大家进行节奏训练,水瓶、杯子、锅碗瓢盆……它们都能成为孩子们的乐器。

这群孩子热爱传统文化,有不少都是书法课、吟诵社的常客,毛笔、镇纸等古韵满满的文具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好伙伴。在这次表演中,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它们来打节奏,增加节目中的传统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中的文具里,除了为舞台效果定制的“特大号毛笔”,其他都是孩子们日常使用的文具哦!

山东方言绕口令

大家发现了吗?孩子们的节目里有一个小“彩蛋”!视频中的几段绕口令,是孩子们用山东威海当地的方言来演绎的!

有个小孩叫小杜,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洒了醋,湿了布。

嘴说腿,腿说嘴。嘴说腿,爱跑腿。腿说嘴,爱卖嘴,光动嘴,不动腿,光动腿,不动嘴,不如不长腿和嘴。到底是那嘴说腿,还是腿说嘴。

以上两则不到一百字的绕口令被这群孩子称为“史上最难绕口令”,因为它们是用威海话演绎的。威海话属于胶辽官话,有着自己的发音特点,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在威海话中一般发音为第四声,例如威海(wèi hǎi)、山东(shàn dòng)。在保持口条流畅的同时记住方言语调,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开始练习时,孩子们以为语速越快越好,结果出现了咬字不清、声调不准等问题。为了改正这些问题,孩子们打印出歌词,逐字标记好声调,一遍遍练习。

对绕口令来说,节奏感也很重要。为了跟上节奏,孩子们发掘出很多自己的“独家绝技”,比如用手在腿上打节拍,跟着节奏律动身体、随着节奏晃动双腿等。

这首歌曲的“高难度”并不只体现在节奏和咬字上,它的内容也很有特点。“先贤圣人孔夫子,儒家思想传天下。仁义礼智心中留,祖祖辈辈传佳话。”这些歌词都是孩子们和老师在一遍遍推敲修改后,根据自己眼中家乡的形象写下的,体现了山东的地域文化。

穿上裙子的小男孩

在节目排练期间,还发生了不少趣事。比如,为了烘托传统文化氛围,演出用的服饰是专门定做的汉服。可是,汉服的一大特点是“上衣下裳”,其下装是裙装,小男孩们对此很难接受,一开始硬是不愿意穿上这条“裙子”。

为了帮助孩子们迈过心里的坎,老师为他们介绍了和汉服有关的知识:孩子们在节目中穿着的汉服属于襦裙,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汉服,它的上衣叫做“襦”,下装则叫“裙”。

襦裙并不是女性的专属服装,直到明末清初,它都是普通男女的日常穿着服饰,而男子襦裙也被称为衣裳(cháng)。了解相关知识后,大家欣然穿戴上这些服饰。在学方言的同时,孩子们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传统文化在身边

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探索还不止于此,学校里有吟诵社、书法课……孩子们一有时间就会一起读书、背诗,学校的走廊上也贴满了孩子们自己写的对联。

这群孩子热爱中华文化,更希望能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来源:央视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