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我市启动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

2020-05-19 编辑: 宋倩

      促海洋经济发展,建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

      我市启动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

      昨日,记者从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已启动建设,它聚力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创新资源,优化产业生态,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实现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的整体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通过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力争使我市海洋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到202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1750亿元,占GDO的比重超过40%。

      葡萄滩片区率先启动建设

      发布会上,威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王伟介绍,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总体定位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成为全省、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总的思路是“一城三核、科技引领,多区布局、链式贯通,条块联动、全域覆盖”。在总体布局上,北部以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为核心,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东部以威海海洋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南部以蓝色碳谷为核心,建设南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

      为配合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的深度开发应用,与之配套服务的远遥浅海科技湾区葡萄滩片区已率先规划设计,率先启动建设。葡萄滩片区是指远遥港、远遥嘴、褚岛、靖子头等相关陆域、海域。片区中渔港区域有现成的码头、闲置的水产品交易中心、部分待拆除设施和空地,南岸有环翠区海洋智能装备中心和国华大厦,对上述资源加以整合、改造、提升,可为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目前,对远遥渔港原水产品交易中心、原国华大厦和入口大门等改造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对高层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双招双引工作也在同步开展。

      王伟介绍说,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的主导产业为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新经济。其中,海洋装备制造业拥有企业300多家,船舶产品涉及15大类40多个品种,17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客滚船、重吊船市场占有率分别达70%和80%。海洋生物产业的优势突出,总体规模和多个细分产业全国领先。2019年实现海产品产量269万吨,占全省36.7%、全国8.2%,全国第一。另外,海洋新经济增加值中的可燃冰、碳纤维、石墨烯等研发生产行业领先,有较大增长潜力。

      王伟表示,以三大产业各类资源要素相对集中的北部、东部、南部区域为依托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具有现实操作性。

      各个板块产业鲜明

      发布会上,市海洋发展局副县级干部程剑介绍,北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具体范围为“葡萄滩-双岛湾”的沿海区域,由东到西,分别覆盖葡萄滩、金海滩、小石岛滩和双岛湾,区域岸线约70公里,适当向南北两侧延伸,向经区和临港区拓展,是海洋科技城智慧海洋、创新资源最密集的一个板块。远遥浅海科技湾区规划“165”布局,即建设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建设综合服务、研发孵化、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等6大基地;重点构建智慧海洋信息、海洋高端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科技旅游等5个产业链。湾区内主要发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高端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知识密集型产业。

      东部板块定位为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具体范围为荣成市沿海特别是东部、南部一带,向威海主城区和文登方向辐射,区域岸线近300公里,是海洋科技城生物资源、研发机构、龙头企业最密集的一个板块。 程剑介绍,东部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规划“157”布局,即建设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绿色养殖、远洋渔业、渔港经济、海洋食品、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5大聚集区;聚焦海带、海参、鲍鱼、牡蛎、鱿鱼、金枪鱼、低值鱼等7大优势品类,区内主要发展绿色养殖、远洋渔业、渔港经济、海洋食品、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等产业,旨在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有竞争力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南部板块定位为海洋新经济先导区。具体范围自东向西,涵盖文登区、南海新区及乳山市沿海区域,海岸线长约150公里,是海洋科技城生态环境最好、承载能力最强的一个板块。南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规划“134”布局,即建设蓝色碳谷;建设海洋生态经济、现代种业、特种装备等3个示范区;构建海洋碳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育苗育种等4个产业链。先导区内主要发展海洋碳汇、现代种业、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经济,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海洋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全方位推进科技城建设

      王伟介绍,目前,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已经启动建设。我市将从政策支持、双招双引、对外合作等方面推进建设。

      围绕海洋科技城亟需突破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平台,我市将研究出台针对性强、实用管用的政策措施,吸引科研机构和企业落户。同时,对准大院大所、名企强企聚焦用力,吸引高水平、专业化机构参与海洋科技城建设,提升科技城的层次和内涵。近期,我市将集中对接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船舶、航天科技等大院大所和实力企业,争取尽快入驻,并积极推进威海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建设。

      此外,我市将把科技城与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东北亚海洋合作常态机制以及与美国、欧盟、法国、芬兰合作结合,深化海洋经济、贸易、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

      延伸阅读

      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为国内唯一在建试验场

      北部板块的核心是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它是目前国内唯一在建的综合性试验场,主要有海上试验、对海观测试验、海洋定标三大功能。试验海域位于褚岛以北0.7公里海域内,是我国浅海大陆架中难得的近岸深水区域。

      2014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威海市政府签署了共建协议,试验场建设正式启动。目前,该海域已经布放了海洋观测浮标、锚泊式测试试验平台,具备无人船、无人机、水下潜器等海洋设备测试服务能力。下一步,还要建设多种科研设施。2019年,试验场承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工大、航天科技、中科院等试验任务40多项,由56个高校院所和企业组成的湾区建设联盟也将陆续参与试验场建设。

      据了解,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建成后,将形成国内领先的海洋装备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测试服务的能力,集聚国内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构建具备多种海洋高端装备研发能力的多学科研发平台,打造“研发-测试-孵化-人才供给”完整的链条,成为全国海洋装备科学研究、成果孵化和产业转化的新引擎。(威海晚报记者 张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