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博士们的“圆梦”小镇
——文登大水泊镇“阳光工程·首席专家制度”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5月13日这天,对清华博士李久太意义非凡,两年前,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设计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获得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的国内先锋设计师以新村民的身份来到大水泊镇初家村,两年后,他又把妻子和两个女儿从北京接了来:“不是小住,而是安家,要‘扎根’在威海这片土地喽!”
在这个总人口才4万人的小镇上,正在发生着一幅让人惊叹的奇景,扑在田间地头的是北大、清华、北航等顶尖院校的教授、开堂授课的是首屈一指的三农专家,改造农房的是誉满国内外的顶尖设计师,更有近200位像李久太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村民“落户“……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三年来,大水泊镇领导班子积极探索推行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在精准引才、用心留才、科学用才上持续用力,让一个个人才纷至沓来,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人才二字,寥寥五划,力若千钧,正在大水泊镇这片土地上,进行着最生动的注解。
创格局,梧桐引得凤凰栖
“定了!”
就在这几天,由金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意大利留学博士王政牵头的生态有机种养殖项目正式落户大水泊镇,项目总共流转土地6000亩,一期500亩设施用地已经开工,总投资超过6亿元。
几年前,在一次考察交流中,王政博士透露,自己有意开展一项生态有机种养殖项目,正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块和投资主体。
说者无心,当时在场的大水泊镇镇党委书记滕新强却留了意,没过多久,一份来自大水泊镇厚厚的调研报告就寄到了王政博士的案头,详细分析了大水泊镇内毕家店、六山仲家、六山张家等六个村庄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
这份用心和专业,让王政眼前一亮,双方很快开启了金芝源田园综合体项目。尔后,滕新强又多次奔赴北京、青岛,通过一次次的对接,一次次的洽谈,终于“拉”来了合适的投资主体,使得生态有机种养殖项目也顺利落地。
一座城市依靠什么吸引人才?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从根本上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大格局,一直是大水泊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7年,新一届大水泊镇领导班子组建,就确定了走“人才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子,决心用一系列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
独创的“阳光工程·首席专家制度”,直接面向全国广纳不同领域乡村振兴高端人才,通过双方协商和调研,再深度介入每个村的发展方向,给各类人才大施所能、大显身手的舞台。
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李凌己曾给出过这样的评价:“求贤若渴、唯才是用,大水泊是一个来了就能“圆梦”的地方。”
当时,时任北京紫光教育集团董事长的李凌己看中了天福山中学校址,欲将项目落户于此。
嗅到“商机”的大水泊镇迅速行动:审批手续繁琐,就主动查询政策,全程代办;师资队伍薄弱,就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壮大办学的影响力;配套设施无法保障,就主动出资加固楼体,完善水电暖……
历时半年,依靠大水泊镇贴心的“管家式”服务,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正式成立。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自此,大水泊镇开启了高端人才落户的序幕 ,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李久太、“校园文化创始人”张晗东、“中医名师”马新童、“国学大师”李林、“康养名家”吴金鹏……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被彻底点燃。
聚集,聚合 ,才能发生聚变。
在各专家人才的带动下,大水泊镇已吸引社会资本2亿多元,改建流转的400多栋房屋,按照“一户一特色、一家一风情”的理念,打造成各具风格的精品民宿,空闲期间由村集体经营管理,既优化了村庄环境,又带动了集体和农民增收。
以各专家为媒,先后引进设计师团队、中国围棋协会、中国水墨复兴会、中国老年基金会等团体,将文化元素注入村庄,围绕发展的重点产业,又形成设计村初家、漫画村瓦屋庄、围棋村团山、舞蹈村山后孙家,康养村仁和坊等20个特色乡村。
以威海紫光实验学校、设计谷以及金芝源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又吸引了空间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清华文创园、新杰物流、图丽氏拉塞尔纸业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
“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引天下英才而聚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今,大水泊镇正成为四方高层次人才的逐梦之地。
搭平台,百花竞放天地宽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但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取决于一个地方“发展容器”的大小。
2020年5月1日, 文登历史上第一个美术馆——毕克官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开馆首日,国内慕名而来的漫画家和游客络绎不绝,预留名额约满后,门口又排起近百米的长龙。十多天过去了,创始人闫传明每天都会接到观众咨询开馆时间的电话。
筹备了近两年时间,施工时间跨度达一年之久,筹备、研讨、设计、施工、装修、艺术策展……闫传明是连春节都没有回家,每天熬夜设计、修改、重构。就在这同时,亚洲青年漫画家论坛早已筹备上了,《六水炁村》漫画剧集正在创作中,村里20座民宿也在打造中……望着村里那棵700多年的银杏树,闫传明眼里闪着亮光:“我们要赋予中国漫画村真正的文化内核。”
环境打动人才,服务温暖人才,但只有平台能够留住人才。
毕克官美术馆开馆,引来不少慕名参观者。
“人才的更高追求是什么?是在一个能够干事创业的空间里,尽情施展才华。让人才在适合自己的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滕新强笑着说,大水泊镇留住人才的秘诀其实很简单,看准人、多支持、少干预,让高层次人才们有事可做!
按照专业对口、用其所长的原则,大水泊镇镇党委安排专家与各村结成对子,指导各村对历史、自然、文化等特色空间资源进行挖掘、归类、整理,专家根据村特色,从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农业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做到“一村一策”,各具风采。
在“设计师村”初家村,李久太发起“新村民”入驻计划后,首批就有在设计、艺术、文创等领域的29位青年人才加入,一年来,新村民们不仅给初家村设计了文艺范儿十足的图书室、复古的乡间石板道路,流转了32户闲置民房,每人还在村里消费不少于5000元,注册打造了“大有参义”“薯国演义”等品牌,帮助乡亲们销售农产品。
三岐山下,在李久太的主持下,威海设计谷项目拔地而起,不仅吸引了45个国内优秀建筑设计机构或个人入驻,还举办了乡村振兴主题座谈交流会、国际人居节“回归乡野”学术沙龙等活动,初家村这个人均耕地只有2亩多、无集体经济收入的贫困村,今昔之变,令人不敢相信。
在朱家岭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授张海英和村民们一起忙活,田间地头有她,砌墙垒砖也有她,半年的时间,张海英帮着朱家岭村村民销售地瓜、引进藤编项目、设计通户道路、成立远山泊书院、策划文化活动、确定‘五生共建’发展思路……3月初,得知威海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在北京的张海英匆匆告别家人,就与另一位专家驱车近千里来到大水泊。她说:“大水泊有我的事业,朱家岭村的发展需要我。”
在“花海村”河东乔家村,台湾朝阳科技大学教授陈茂祥和村干部一起,流转200亩土地打造“花海”景观;在“舞蹈文化村”山后孙家村,中道禅舞传人张丽曼公益直播三个月,拉来了北京、深圳、重庆的舞者和3000万的投资,一期已经租赁房屋27套,签约入住27人;“围棋村”团山村有马晓春棋院院长姚晓东、“影视村”客岭村有北京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院长王光宏、栏杆河村有贵州五彩醉金花文旅产业公司董事长周菲……
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最终呈现出的是一幅百花竞放的景象。
如今,大水泊镇已经与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等7所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其中,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工作站;与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共同探索社会治理的群众路线。
初家村“初心公社”的“新村民”们自己设计改造的房子前卫别致,“文艺范”十足。
培沃土,内生动力后劲足
“苹果花一般是五六朵攒在一起,人工授粉时一定要注意,只可给中间花授粉,周边的花不用去动它,这样结出的苹果才又大又甜。“这一阵子,文登传福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传福撂下自己的参棚,却隔三差五的往六山张家村跑。
3月里的“倒春寒”,让果农们损失不小,李传福心里着急,和大伙一起窝在地里,追肥浇水要注意点啥、哪一些果实不能留、人工辅助授粉的小诀窍、生物菌剂怎么用……他这个“泥腿子专家”一出手,大伙儿心里就有个底儿。
李传福是文登屈指可数的种植大户,也是大水泊镇首批聘请的10位“首席专家”之一,从2018年开始,在大水泊镇党委的“牵线搭桥”下,他就开始对口帮扶省级贫困村六山张家村,今年2月,文登区大水泊镇六山张家村农科驿站成立,李传福又担任了农科驿站站长,为大伙免费提供西洋参、苹果、大田作物等技术服务和培训。
李传福的儿子李琳和妻子都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他们也回到大水泊镇,这两天,李琳正忙着联系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来给村民们上课呢。
像李传福、李琳这样的本土人才,在大水泊镇不在少数。一方沃土养一方人,在人才工作中,大水泊镇既注重引进市外各类人才,又注重扶持,培养本土人才,立足本土优势,坚持就地取“才”、变“材”为才。
积极推进的北京九一同桌教育集团、天福书院、远山泊书院、马新童中医研究院等高端培训机构,组织致富能手、种养殖大户等,手把手向村民传授技术,面对面介绍经验,一批批“土专家”“田秀才”涌现出来,得以尽展其才。
在曾经的“涣散村”河东乔家村,在第一书记郭爱华努力下,村里引进威海大地食品有限公司来村投建花饽饽厂,为14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3万元,村集体增收2万元,筹建了花饽饽历史博物馆,将胶东花饽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推广、研发。
在“产业小村”场南村,村党支部书记刘新良利用自己在发展林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成立了鼎新果蔬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多亩,吸纳安置村民300多人,既增加了村民收入,也推动了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成为群众信任的好带头人。
更多的改变正在悄悄发生着。
口子村村党支部书记荣风虎扯着大嗓门乐呵呵的告诉记者,去年,在镇里组织下,他去到四川战旗村学习,还跟着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上了课,见识大了,思路清了,干劲更足了。今年,村里和和鲁商集团签了约,成立了麦香石磨合作社,还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在清莲河种下了上万株高品质睡莲。“现在一年的变化,顶上过去十年!”
改变的不止有基层干部,“新村民”的到来,正深深改变着“原村民”的生活方式,离镇政府仅几十米远的大水泊乡村振兴学院里,疫情之前,每逢授课日他们都会三五成群来到这里学习:“学院每个月都开设10余节乡村振兴课,手工皂、酵素、烘焙、手工艺品制作、西洋参标准化种植,都能学。”村民们现在都盼着课程能恢复呢。
种子扎根土地,便有了生命,有了力量,当天空的星辰与山岭清风交汇,当披霜的寒梅遇到泥土的芬芳,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改变……(记者 李森 通讯员 于欢)